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人物素描院士何继善(3)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次试验的成功,接轨了何继善思考多年的理论,与“挑战权威”找到了实践的对应。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高度上自然碰撞、提高、升华。 早在1

这次试验的成功,接轨了何继善思考多年的理论,与“挑战权威”找到了实践的对应。他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高度上自然碰撞、提高、升华。

早在1975年,何继善就曾尝试过挑战自己心中的权威。那时候还是漫长的科研寒冬,何继善凭着一股冲劲,不合时宜地对苏联权威专家的学术成果提出了质疑。然而,他还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还不足以驳倒人家,何继善一次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答案。

正是亲近大自然,挚爱大自然,何继善有了满满的收获。云南个旧4个多月的野外勘探的辛苦与幸运之旅,加上又一次4个多月的贵州、宁夏之行,他背回重而大的行囊——一大袋厚厚的地质考察笔记。

何继善背回的何止是勘探笔记!而是他野外勘探时生出的无数疑问。在精心整理和探究中,他确信,世界地球物理学界权威们的某些科学定论,有明显的漏洞与瑕疵。尤其苏联学界的权威专家B.A.柯马罗夫,他把地质勘探的原理建立在二维空间里,导致很多地质勘探中出现的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对地球的物理勘探原理应该建立在三维空间上!而权威们用二维空间原理指导现实,只能把地质勘探引向歧途。何继善把这一理论整理成文后,投给了一家权威学术期刊。也许是怕撼动权威,他们把那篇论文压下了。毕竟,中国地质学界长期以来都是在那位被何继善质疑的学术权威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地质勘探的。

挑战权威,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勇气。在那些日子里,有一个人是能读懂何继善的,就是他的妻子。她从丈夫整理笔记的精心与执着中发现,他常常莫名其妙地显出激动和快乐。这时的他像一个钢琴演奏家,那双手在琴键上激越,仿佛在创作一首崭新的曲子,那姿势、那乐感、那灵动,与他热衷的做实验是不一样的。

何继善多次说过,他感谢那段让他有史以来如此长时间地贴近土地,贴近深藏富矿、闪闪发光的地方。就在大好河山面前,儿时的片片段段开始浮现在眼前,仿佛都给他灵感、给他悟性。他感觉他在慢慢读懂它们,并能与之倾心交流。

何继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学术研究已进行到一个新的突破节点。

技术从来就是被理论支撑、引导的。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先生自然深知此理。正因为如此,他花在理论研究上的时间和功夫并不少于他发明和研制诸多探测仪器。

有趣的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何继善的“电阻率法消除异常干扰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而这个大奖却是由云南方面上报的,何继善本人并不知情。直到湖南省召开科学大会,何继善领到奖状时才知晓这一切。

何继善说到此处,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那个时候的人,思想很单纯,不会把别人的成果揽入自己怀里。要是换了今天,这个国家大奖就未必是我的了。”

在回忆那段被流放的岁月时,何院士的语气里没有半点抱怨。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艰苦的劳动锻炼被他赋予了颇有诗意的浪漫色彩。比如,他与同伴张宗岭可以在帐篷里把山里的特产铺满一地,以水当酒,遥祝远方的亲人生日快乐。当然,对那段生活做了很多的诗意描述之后,何继善没有忘记告诉我,那段生活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严重的胃病。

其实,何继善对那段时光的留恋,绝非因为那些被他诗化了的所谓浪漫生活。他留恋的是一位地球物理学家无法省略的治学过程,而那个过程只能在山川大地上完成。

1986年,何继善的那篇题为《电阻率法地形改正》的论文,终于被地球物理学界所认同。何继善严谨、坚持、不畏强手的故事被地球物理学术界传为佳话。

同样在198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讲台上,何继善用十分流利的英语向在座的各国专家们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

“请问,您的‘双频激电法’的根据是什么?”台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突然发问。何继善顿了顿,他两眼注视着这位白发学者,平静而不无幽默地回答道:“如果有两个人,高矮只相差1毫米,甚至更少,要比较两者的高矮,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地方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如果其中一个人换个地方去用另一把尺子测量,得到的结果就不准确了。‘双频激电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相位。这样,不同矿产与岩石就鉴别出来了。”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515/892.html



上一篇:哲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下一篇:从逻辑学的工具性看逻辑学与哲学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