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人物素描院士何继善(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家,不走进大自然的实验室,就会失去生命。”何继善这话是他用脚走出来的真知灼见。 用腿亲近大地,成了他60年的日常功课

“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家,不走进大自然的实验室,就会失去生命。”何继善这话是他用脚走出来的真知灼见。

用腿亲近大地,成了他60年的日常功课;

用腿丈量精彩,收获他80年的丰富人生。

何继善生下来一双长腿,听母亲说,是用脚讨生活奔波的命。还真叫母亲说对了,怀揣着矿山的梦想,肩背着装满图纸蓝图的行囊,他不知疲倦地走了多少山川大地。他一直想通过对一花一草、一石一树的热爱,去读懂地下的宝藏。它们应该有特别的灵性,也有独特的语言。

但有很长时间,何继善读不懂,自然就找不到藏宝的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一段“发配流放”时光里,沉睡千年的土地开始苏醒显灵,一花一草开始说话。

作为“白专典型”的何继善,有一天接到通知,让他到四川物探队劳动锻炼,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没有感到突然,像他少年时代的失学一样,权当命运的插曲。虽然,那该是一个青年学者做学问的大好时光,但何继善有他的思维方式:事物都是辩证的,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学者的专业不应该仅仅长在书本上,也应该长在大地上,长在崇山峻岭中,因为他研究的是地球物理学。

在那个地方,何继善遇到了从前的几个学生,但学生们的遭遇并不比老师好到哪里去。都是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都是属于被改造的一类人。

于是物探队里,技术人员被当成工人用,工人被当作技术人员受重用。设备不能掌握在被改造人手里,是不放心,也是不讲政治。这种工作安排上的错位,免不了碰出一些黑色幽默的火花。比如,工人们在操作仪器时,常常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正在干体力活的何继善们就会被工人们叫去,在他们的监督下,指导工人消除故障。

一天,物探队的仪器坏了,不管众人怎么捣鼓,就是不听使唤。这事儿正好让何继善碰上了。他看了看、想了想,然后有点羞涩地问:可不可以让我试试?负责人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一时不敢答应。但他们也明白,这些不听使唤的设备要是老也不听使唤,恐怕更不好交代。思考再三,负责人同意让何继善试试。

其实,要说何继善当时没有顾虑是假的,因为万一修不好,就会被扣上“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的帽子。这对于一个正在改造锻炼的人来说,其后果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问何继善:明知道后果很严重,为什么还要去冒险?

何继善笑笑说,以我当时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冒险的。我是有绝对的把握。我是先看出了门道,然后才请战的。当然,也是责任感的驱使。我是国家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在国家需要我出力的时候,只想着自己的风险,我做不到。

就这样,何继善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着手上的一个万用表、一把螺丝刀,玩魔术般地把仪器给弄好了。

工人毕竟是质朴而实在的。眼前这位戴眼镜的青年知识分子,让他们相信了知识分子不但是可以改造好的,而且改造好了之后对国家还是很有用的。何继善的个人境遇有了明显的改变。工宣队的人也开始把仪器交给他使用。

何继善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了他早就酝酿于心的“双频激电法”的探索研究。

何继善去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地区。山下山上温差很大。山下穿背心,上了山就得穿毛衣。从山下爬到山上,要整整一天时间。而且不能住少数民族同胞家里,就住帐篷。

一天的山路,就算身上没有什么行囊负担,走起来也够呛,何况还要背上很重的仪器设备。没过多久,他与同行的张宗岭就有点儿吃不消了。这时候,何继善竟然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把每天重复背上山背下山的仪器设备放在山洞里,这样自然就免去了重复的劳累。

保存了体力,研究就在悄然中进行了,其进展也没有他预期的那样快。但正是那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他能够开始在设备群里畅游,为他在仪器实验研究中开通了一条暗道。谁也没料到,在世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重大关注的“双频激电法”不是在高端的实验室,而是在大山深处逐渐成形。

何继善尝到了野外勘探的甜头,真正的科学在屋里是容纳不了的,祖国的山山水水、枝枝蔓蔓都带着灵气。从此,何继善不用被“发配”而是主动争取一次次出发:一个月的,两个月的,最长一次半年才回家。

后来,何继善又带学生到云南个旧实习。那里山陡路险,云南冶金局正在此地探矿。他们到来的时候,云南冶金局正苦于无法解决地形因素对地电场分布的影响。而这正是何继善潜心研究的方向。当时,那个发端于苏联的“坐标网转换法”的地形改正方法正在推广。但用这种方法后,常常出现改正比不改正更差的结果。何继善敏锐地洞察到这个问题,悄悄地酝酿着自己的“点源场电阻率地形改正方法”。经过夜以继日的计算、试验、论证,他向领导和专家们果断抛出他的“点源场电阻率地形改正方法”。已无计可施的云南冶金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采用了这一方法,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苦苦寻觅的大锡矿终于被找到了!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515/892.html



上一篇:哲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下一篇:从逻辑学的工具性看逻辑学与哲学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