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七七七八现象与我的哲学研究之路复旦大学哲学(16)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杨少涵:听了您上面的介绍,我对《贡献与终结》封底上的一段文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段文字好像是这样说的:“牟宗三思想历来以曲折艰深著称,是

杨少涵:听了您上面的介绍,我对《贡献与终结》封底上的一段文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段文字好像是这样说的:“牟宗三思想历来以曲折艰深著称,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儒学研究最困难的题目,没有‘之一’。”

杨泽波:是的,那段话代表了我的基本看法。我从事牟宗三研究时间很长。不算早期的准备,《贡献与终结》正式动笔写作始于1998年,而出版是2014年,前后长达十多年。这段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难。我常说,牟宗三研究实在是太难了,不知天底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困难的题目。好在我的特殊经历帮了我很大的忙。这又要讲到“七七、七八现象”了。据我了解,“七七、七八现象”中的人除了比较注意独立思想之外,吃苦精神比较强也是其明显的特点。因为生活背景不同,社会为这拨人提供的机会比正常状态要少得多。要是不能吃苦,不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早就被淘汰了。牟宗三研究实在是太难了,中途有几次我打算放弃,甚至怀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这个项目。好在长年部队生活使我养成了不怕苦的习惯,让我坚持了下来。在部队常听老领导讲,一个好部队必须能打硬仗。一个山头,别的部队拉上去,就是打不下来守不住,另一个部队拉上去,不管付出多大牺牲,就能打下来守得住。这就是好部队。人也一样,别人做不成的事,你能做成,你就是个好兵。反之,作风稀松,办事拖沓,吃不得苦,就是一个不好的兵,就是一个孬种。我能完成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确实得益于我在部队受到的教育、养成的习惯。

这里也可以总结出一个治学的经验来。根据我的体会,治学有一个基本的经验,就是要和“大家”较劲,我借俗语戏称为“傍大款”。历史上可以研究的对象很多,其中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相对来说,研究小人物比较容易一些。特别是一些之前不受人重视的人物,因为大家都不关注,研究起来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大人物就不同了。大人物受重视程度高,研究的人多,很难在这里弄出新名堂。但研究大人物也有好处,一旦研究好了,有了突破,就可以由点带面,形成大的理论效应。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事学术研究以来,系统性地研究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孟子,一个是牟宗三。这两个对象一前一后,都是儒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因为是重要人物,所以研究起来特别难。20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写文章,将性善问题誉为儒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可见其难度之高。牟宗三也是公认的儒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课题,没有之一,其曲折缠绕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我抓住了这两个大人物,遇到了很多困难,吃了很多苦,但正因如此,收获和进步也大。前面讲了,孟子学研究方面我的三个观点,是发前人之未发,后人很难改易的;牟宗三研究方面的两大贡献,难度更高,后人同样难以否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其他人是否接受,还需要历史的检验。

杨少涵:您的牟宗三研究的几大卷推出来以后,学界有所关注,最近也有相关的商榷论文陆续发表。但据我的感觉,关注度与重视度似乎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原因,比如消化这几卷书也需要一个时间。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几卷书没有达到相应的重视度,是由于牟宗三哲学“热过”了,或者说学界的关注重心转移了。那么据您的观察,目前牟宗三哲学研究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杨泽波:你说的这种现象,我也注意到了。《贡献与终结》出版后,学界似乎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个中缘由值得总结。你说这里有“热过”了的原因,有一定道理。牟宗三研究已经热了二三十年,现在新的研究课题层出不穷,牟宗三研究确实给人有点“过气”的感觉。当然,我认为,你说的前一个原因恐怕更重要,这就是需要一个消化的时间。我的牟宗三研究不是零打碎敲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很多问题都带有根本性,要对我的研究进行批评,同样需要有整体性。这就需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贡献与终结》出版后,一些牟门弟子跟我说,要写文章进行商榷,我表示欢迎,以便共同推进牟宗三思想研究,但至今尚未看到他们的文章。与前些年过“热”的局面相比,现在的确有点“冷”。对此我一点不失望。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好的东西自有人识货。我相信我的牟宗三研究是认真之作,泣血之作,是好东西,不会缺少识货人,只是条件不成熟,时机未到而已。

杨少涵:这就涉及这些年儒学界内部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即“大陆新儒家”。“大陆新儒家”无论如何界定,有一点是不会有问题的,就是其对话的对象一开始是港台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所以有一些港台新儒家的弟子参加了与大陆新儒家的对谈。但是我们发现,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研究港台新儒家的大陆知名学者,似乎并不热衷于参与其中,也很少公开发声。我感觉您肯定有话要说,趁此机会,不知能否稍微谈一下您的总体看法。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301/710.html



上一篇:学术信息
下一篇: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评介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