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哲学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9)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语言与事物的关系问题,最终真理性问题,以及真知的可说与不可说问题等,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对于索绪尔结

语言与事物的关系问题,最终真理性问题,以及真知的可说与不可说问题等,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对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做了彻底的解构。他认为,语词的能指与所指,并不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实质上,能指永远不能达到所指。能指只能指向下一个能指,永远在能指之中运行。这个理论,打破了语词与事物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也消解了对于语词意义确定性的信念与幻想。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个结论与《庄子》的语言思想是一致的。甚至两者对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论证思路,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2.“濠梁之辩”与“摹状词”理论

《庄子·秋水篇》有一段记述庄周与惠施的论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

之濠上也。”

此段对话非常著名,经常被引用。可是庄周的最后回答,历代解释语焉不详。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看看意思究竟是什么:

庄周说:“请再回到论题本身。你说‘你如何知道鱼快乐’这样的话,既然已经知道我已经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梁之上得知的。”

庄周的答问似乎文不对题。为什么“你如何知道鱼快乐”的问话,就已经包含了“你知道我已经知道鱼快乐”呢?二十世纪西方分析哲学将此作为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奥地利哲学家迈农首次提出,当人们说“金山不存在”时,他们使用的“金山”一词已经肯定了与之相应的东西的存在,至少是“金山”的观念的存在(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1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对此,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了一种摹状词理论加以解决。罗素说:“我所说的‘摩述’(摹状词)是指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的短语,不用名字来指明一个人或一件东西,而用某种据假定或已知他或它特有的性质。这样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假定我说‘金山不存在’,再假定你问‘不存在的是什么?’如果我说‘是金山’,那么就仿佛我把某种存在归给了金山。很明显,我说这话和说‘圆正方形不存在’不是一样的陈述。这似乎意味着金山是一种东西,圆正方形另是一种东西,固然两者都是不存在的。摩述(摹状词)理论就是打算应付这种困难以及其他困难的。”(罗素著、马德元译《西方哲学史》下卷,第391—39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罗素提出了解决这个悖论的办法。他说:

“有一个人、而且只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那个人就是司各脱。”或者,说得更完全一些就是:

“有一个实体C,使得若X是C,‘X写了《威弗利》’这个陈述便是真的,否则它是假的;而且C是司各脱。”

这句话的前一部分,即“而且”二字以前的部分,定义成指“《威弗利》的作者存在(或者曾存在,或者将存在)的意思”。因而,“金山不存在”的意思是:

“没有一个实体C,使得当X是C时,‘X是金的而且是山’是真的,否则它就不是真的。”

有了这个定义,关于说“金山不存在”是指什么意思的难题就没有了。

根据这个理论,“存在”只能用来给摩述下断言。我们能够说“《威弗利》的作者存在”,但是说“司各脱存在”却不合语法,更确切地讲,不合句法。这澄清了从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开始的、两千年来关于“存在”的思想混乱。(同上,第392页)

再看濠梁之辩,惠施问:“你如何知道鱼快乐?”从词义分析,其中确实已经含有“(庄周)已经知道鱼快乐”。庄周正是抓住语词与观念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反诘,最终胜辩。迈农、罗素等人思考的悖论,并试图以“摹状词”理论加以解决的问题,庄周也已经发现了。

再看《庄子·天下篇》之描述: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511/886.html



上一篇:基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河北民歌研究
下一篇:人物素描院士何继善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