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走出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误区(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康德意义上的幻象(Schein) 哲学旨趣决定了对定义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重视定义的有效性,苏格拉底则强调它的无效性。这个差异关乎定义所遭遇的康德

(一)康德意义上的幻象(Schein)

哲学旨趣决定了对定义的关注:亚里士多德重视定义的有效性,苏格拉底则强调它的无效性。这个差异关乎定义所遭遇的康德意义上的幻象(Schein)。在康德看来,幻象是理性能力的误用造成的矛盾。理性能力的误用不同,所造成的幻象的性质也不同。理性能力有矫作的(erkünstelt)[9]7误用和自然的(natürliche)[5]312误用,相对应地幻象则有逻辑幻象(der logische Schein)和先验幻象(der transzendentale Schein)。理性能力的矫作的误用就是逻辑的误用,它所造成的逻辑幻象在逻辑学的内部就可以解决。康德说:“逻辑的幻象是理性形式的单纯模仿(形式谬误的幻象)。这种幻象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对逻辑的规则不够注意。一经注意到当前的真相,这种幻象就完全消逝。”[5]311麻烦的是理性能力的自然的误用,它与人类理性的两种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倾向有关。在康德哲学里,理性在经验界限内的用途是内在的(immanent),越出这个界限的用途就是超越的(transzendent)。[5]560因此,理性在思辨领域只有内在的使用,在实践领域必须超越的使用。但是,人类理性的形而上学倾向总是诱使思辨理性作超越的使用,而“经验上有条件的理性以排他的方式想要独自提供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僭妄”[8]16,又总是迫使实践理性作内在的使用。于是,理性在思辨领域超越使用或在实践领域内在使用时,都会发生先验幻象。先验幻象的特别之处在于,“甚至在它已经被发觉而且先验批判已经明白揭露了它的无效性之后,它仍不中止”[5]311。

由于定义来源于对经验特殊中普遍性质(common quality)的归纳,本身并不容易去做超出经验之外的使用,也就不大可能遭遇理性在思辨领域超越使用时产生的先验幻象。而逻辑本来属于思辨理性,它的误用也只在思辨领域内。所以,定义所遭遇的幻象是这样两种:逻辑幻象和理性在实践领域内在使用时产生的先验幻象,它们分别处在思辨理性领域和实践理性领域。

(二)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幻象

亚里士多德只看到易于消除的逻辑幻象,乐观地确认定义的有效性;苏格拉底则更重视难于消除的先验幻象,悲观地强调定义的无效性。我们从对两种幻象的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到苏格拉底对定义的关注所在。

1.逻辑幻象

既因为逻辑幻象容易消除,也因为缺乏对思辨理性的热情,苏格拉底对定义在思辨理性中遭遇的逻辑幻象表现得漫不经心。亚里士多德却在这里展现了高度的思辨力,他将所有的逻辑幻象整理得井井有条。

苏格拉底根本没把定义本身的作用看得太重要,认为它不过是从经验中获取知识时本该遵循的方法。在他看来,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验归纳的定义法取得知识,否则根本无法和别人一起讨论知识问题。他经常在具体讨论里随口说出一些定义,如在《卡尔米德》里,他对健康、建筑这类知识的定义[10]151;在《拉凯斯》里,对“快”的定义:在较短的时间里作较多的事[10]184,等等。但我们看不到他“首先提出普遍定义”的自觉,事实上他可能根本没有这种自觉,只是遵循着一般的思维规范而已。

至于定义遭遇的逻辑幻象,在苏格拉底看来根本不值一谈。康德就说过,将理性能力矫作误用来造成逻辑幻象,“在过去的时代曾被特别用心的研究过”。“在逻辑中,辩证法有一个时期曾在论辩术的名下讲述,这种情况下的一切逻辑和哲学是某些空谈者玩弄各种假象的文化。”尤其是智者使之对当时的希腊人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希腊人那里,辩护士和演说家都是辩证法家,后者能够将民众引向他们所希求的地方,因为民众是听任假象欺骗的。所以,辩证法在当时是假象的技艺”[11]7。《欧绪德谟》里的苏格拉底提到,那个实例就是著名智者普罗狄科的惯技。[12]10苏格拉底对此极为蔑视,他说:“它是巫师技艺的一部分,但又差一些。因为巫师的技艺可以吸引蝰蛇、毒蜘蛛、蝎子,以及其他害人虫,而他们的技艺只不过是法官、议员一类人用来吸引和说服人的技艺”,甚至是反感,他说谁“用这样的言语方式驳斥他人比他们自己受到驳斥还要可耻”[12]28—29,51。康德也表达了同样看法:“对于一个哲学家,再没有什么能比这样一种技艺的文化更不体面了。”[11]7大概出于这种蔑视和反感,苏格拉底压根就懒得去正视它。

相反,我们在《工具论》里却看到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自觉和热情,他那狮子搏兔般的专注和苏格拉底的轻描淡写判然分明。他饶有兴致地承担了消除逻辑幻象的任务,在《工具论》的专门章节《辩谬篇》里,他讨论了各种逻辑误用造成的谬误,并且推寻了造成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谬误的方法。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5/379.html



上一篇:农夫山泉的“慢”哲学
下一篇:心理哲学——诗话:我向往死的飘洒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