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教育大数据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基本思路*(6)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陈仕伟,黄欣荣(2016).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伦理治理[J].学术界,(1):85-95. [2]方柏林(2016).教育大数据应用:挑战和利用——兼论教育小数据的大作用[J].开放教

[1]陈仕伟,黄欣荣(2016).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伦理治理[J].学术界,(1):85-95.

[2]方柏林(2016).教育大数据应用:挑战和利用——兼论教育小数据的大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4):18-24.

[3]甘容辉,何高大(2015).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11):70-76,90.

[4]胡玲(2014).当德性遭遇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的德性教育走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6):55-59.

[5]黄欣荣(2015).大数据哲学研究的背景、现状与路径[J].哲学动态,(7):96-102.

[6]黄欣荣,李世宇(2017).舍恩伯格大数据哲学思想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11.

[7]姜勇,郑楚楚(2016).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从“哲学史上的暗流”来看教育的“不可测度性”[J].基础教育,(3):5-12.

[8]蒋鑫,洪明(2019).国际教育大数据研究的热点、前沿和趋势——基于WOS数据库的量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26-38.

[9]李馨(2016).高等教育大数据分析:机遇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4):50-56.

[10]刘培,池忠军(2018).大数据技术图景中主体隐匿与重构的哲学反思——以教育大数据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11):1-10.

[11]刘桐,沈书生(2018).从表征到决策: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6):54-60.

[12]苏令(2016).大数据时代教育改革“靶向治疗”来了[N].中国教育报,2016-03-30(04).

[13]夏保华,赵磊(2016).哲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18-20.

[14]肖峰(2016).信息技术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

[15]颜士刚(2015).教育技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6]杨开城(2019).教育何以是大数据的[J].电化教育研究,(2):5-11.

[17]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2016).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50-61.

[18]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2015).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9):54-61,69.

[19]杨晓峰(2016).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展望与行动[J].高等教育研究,(12):7-12,20.

[20]于伟(2015).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1]张刚要,李艺(2014).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拓展研究——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何以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9):13-19.

[22]张洪孟,胡凡刚(2015).教育虚拟社区:教育大数据的必然回归[J].开放教育研究,(1):44-52.

[23]张兰廷(2014).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4]张燕南,赵中建(2013).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1):1-5.

[25]张燕南,赵中建(2016).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1):48-55,104.

[26]祝智庭,孙妍妍,彭红超(2017).解读教育大数据的文化意蕴[J].电化教育研究,(1):28-36.

[27]Ben-Shahar,T.H.(2017).Educational Justice and Big Data[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15(3):306-320.

[28]Blanken-Webb,J.(2017).Big Data’s Call to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J].Philosophical Inquiry in Education,24(4):310-322.

[29]Clayton,M., & Halliday,D.(2017).Big Data and the Liberal Conception of Education[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15(3):290-305.

[30]Cope,B., & Kalantzis,M.(2016).Big Data Comesto School: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Assessment,and Research[DB/OL].[2019-01-20]. .

[31]Corbeil,M.E.,Corbeil,J.R., & Khan,B.H.(2017).A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Major Issues inImplementing Big Data and Data Analytics in E-Learning: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Big Data and Data Analytics[J].Educational Technology,57(1):3-9.

[32]Daniel,B.(2015).Big Data and Analytics in Higher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6(5):904-920.

[33]Daniel,B.(2017).Contemporary Research Discourse and Issues on Big Data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57(1):18-22.

[34]Daniel,B.(2019).Big Data and Data Science:A Critical Review of Issue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50(1):101-113.

[35]Dishon,G.(2017).New Data,Old Tensions:Big Data,Personalized Learning,and the Challenges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J].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15(3):272-289.

[36]Dos Santos,R.P.(2015).Big Data:Philosophy,Emergence,Crowdledge,and Science Education[J].Themes in Scienceand Technology Education,8(2):115-127.

[37]Hartong,S.(2016).Between Assessments,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Big Data:The Growing Influence of"Hidden"Data Mediators in Education[J].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5(5):523-536.

[38]McWilliam,E.(2016).Shifting Centres:Pedagogical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Bi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19(1):40-55.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115/655.html



上一篇:亚里士多德音乐观刍议
下一篇:从拥抱哲学到越过哲学 ——梳理我国刑法因果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