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文化产业文本建立的世界与大地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之存在是世界与大地争执的结果,存在者整体在争执中“被带入无蔽状态并且被保持于无蔽状态之中”[1]。这里的“无蔽状态”是指真理的发生,意味着作品所建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之存在是世界与大地争执的结果,存在者整体在争执中“被带入无蔽状态并且被保持于无蔽状态之中”[1]。这里的“无蔽状态”是指真理的发生,意味着作品所建立的世界是一种“自行公开的敞开状态”[2]。不过海德格尔所言之艺术作品与文化产业之产品有着本质区别,艺术作品之艺术在海氏看来能让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文化产品虽然也建立了世界,但文化产品是否像艺术作品一样能够将存在者整体带入无蔽状态则是大可怀疑的,文化产品在建立世界的同时并没有制造大地,从而失去了争执的可能。这里以海德格尔技术之思为基础,试图厘清文化产品与艺术作品之分际。为行文方便,我们以“文本”指称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之集合。

一、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概念

从前期《存在与时间》到后期一系列演讲文稿,虽然世界的内涵不同,但从此在的“世界”一直到“天、地、神、人”组建的四重整体,海氏始终维护了人作为世界的守护者的身份。海氏指出:“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世界”[3],意味着世界总是与生活相关联,因而世界总是此在的周围世界、共同世界或自身世界,从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的世界。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提出了世界的四种类型[4]:(1)指实在的或眼前的存在者之集合;(2)指上述的世界之存在方式;(3)指此在生活或实存于其中的处所;(4)指此在的存在方式。前两种是“自然的世界”,是所有存在物都可以存在其中的世界;后两种是“实存的世界”,主要指此在的生活方式。海氏哲思的出发点是追问存在或存在之意义,要寻找的是一条通往存在的道路。因此存在问题也就是实存问题、生活问题,此在存在论“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实际生活的分析”[5]。那么作为存在方式,世界所指的就是生活方式。如果将这一分析与雷蒙·威廉斯关于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6]联系起来看,文化产业之文本所带来的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为现代人构建了一个以文本为构件的周围世界。然而海氏视域中的生活并非指身体的生活,而是精神生活,文化产品就是在精神领域为现代人建立了一个此在的世界,从而影响着现代人的存在方式。

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哲思重点从存在之思转入技术之思。表面看来,这是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转型,但实质上海氏关注的依然是现代人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只是此时的海德格尔看到现代人已经深陷由现代技术“集-置”(Ge-stell)的技术时代中,看到了技术集置带来的危险,所以要为人类历史命运寻找一条“救渡”的道路。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并非现存的可数或不可数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物的纯然聚合。但世界也不是加上了我们对这些物之总和的表象的想象框架……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性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7]可见这里的世界是作为此在的人的世界,没有此在,就没有世界。因此世界依然是“实存的世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海氏写道:“农妇却有一个世界,因为她居留于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她的器具在其可靠性中给予这世界一个自身的必然性和亲近。”[8]这里的农妇是梵高那幅著名作品中的鞋的主人。在海氏看来,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自然的世界,而是一个非对象性的世界;作品开启的世界不是一个生存的空间,而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存在方式,世界不能存在于空中楼阁,因此艺术作品在开启世界的同时制造了大地。在海氏看来:“世界是在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命运中单朴而本质性的决断的宽阔道路的自行公开的敞开状态。大地是那永远自行锁闭者和如此这般的庇护者的无所促迫的涌现。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为命。世界建基于大地,大地穿过世界而涌现出来。”[9]“大地”(Erde)一词在德文中既有土壤的意思,也有地面的含义,因此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大地。首先,有了肥沃的土壤,万物才能生长,因此大地代表了“涌现”的可能性;其次,坚实的地面为世界奠定了赖以立身的根基,有了可靠的根基,作品的世界才能驻停、持留。然而大地作为自行锁闭者不会自行生长出玫瑰花来,而只是提供了生长的可能性,只有播下种子才能获得收成。因此,大地的“锁闭”与世界的“敞开”构成了一种“澄明与遮蔽的争执”。争执产生了“涌现”,从而将存在者整体带入无蔽状态,形成了艺术作品之“真理的发生”。换言之,争执是作品必须拥有且保持的成分,如果没有争执,作品就不成其为作品。有了争执,真理和美才能显现,作品才能成为对抗平庸的艺术。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1001/463.html



上一篇:有关“国学”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觉及教育路径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