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3)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哲学永远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这条“路”一边通向“求真务实”的科学世界,一边通向“至善达美”的宗教世界。行进在哲学之路的“思想者”,

哲学永远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这条“路”一边通向“求真务实”的科学世界,一边通向“至善达美”的宗教世界。行进在哲学之路的“思想者”,用“物性”与“神性”的双重视角,透视“人性”的卑微与崇高、现实与理想、限制与自由。可以给肉体带上枷锁,无法给精神带上枷锁。精神枷锁永远是没有思想的“盲从者”的专利。物质枷锁自己无法打开,精神枷锁只能自己打开。哲学是解放思想的钥匙,是打碎精神枷锁的武器。

今天,人们怀想哲学的自觉,但令人尴尬的是国内哲学研究至今难以走出自我迷失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后所陷入的深层认同危机,从而导致哲学自我确认的困难;世俗化的冲击与诱惑,又使哲学背离了自身应有的内在尺度。

就哲学本身来看,主要是由于近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论灌输的体制性安排,造成哲学之思和定力的弱化及其自我把握方式的疏离。何中华先生所言极是:“哲学的自我迷失更深刻地表现为‘思'的遗忘和遮蔽。这种遗忘和遮蔽与对待哲学的方式有关。知识论的对待方式妨碍了哲学之为哲学所固有的本性之展现,从而导致了哲学的异化。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哲学的危机是‘在'的遗忘,其归根到底乃是‘思'的遗忘。在我们现有的哲学研究中,‘思'之对象、‘思'之方法、‘思'之结果,都被我们关注到了,并作为学问一一探究,但惟一缺乏的就是‘思'之本身。”

对象之思、方法之思乃至思维结果之思,属于知识论的范畴,是关于认识世界的知识、方法或技巧,严格地说与哲学无关。

哲学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思”之自觉与自愿。自觉属于理智,自愿属于情感,理智上的自觉加上情感上的自愿,就是理性之“自由”。

哲学不应被理解为一套在思想之外的旁观者“谈论”的言说体系,而是作为动词的“思”之活动,这种活动永远是“思想者”内在性的实践和精神活动。

哲学之“思”在于见体求通,明体达用。此所云“见体”、“明体”,即精神内证,默识本体。本体不在心外,不分人我,不属于经验所了别的外在事象,而是心物冥会、性天一如、主观与客观圆融无碍的“万物生命一体性”的“境”,佛家哲学称作“如如真实”。

科学以认识物性世界为本分,故而承认客观世界在人之外独立存在,自科学而言,理当如此界定。哲学之本命在于发现人的本性与物性、神性的一体性,故而哲学所讲的本体,不是一个纯客观或纯主观的世界。如将“本体”作为外界的纯客观实在来推度,从根上说即是颠倒,如此理境,古代先哲多有所见,熊十力先生言之再三。

面对思想者融入其中的世界,哲学只有采取“内在性实践”的把握方式,才是恰当的。内在性要求思想者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和生命体验融入哲学中,使哲学成为思想者的精神世界;实践性要求思想者知行合一,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信念和行动。假如把哲学当作一种外在的“被谈论”的知识,就难免会造成“思”之钝化或偏瘫,假如思想者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化作实践,哲学就会丧失“思”的生命与活性。如此仅限于“游说浮辩”而于人生实际不发生切实作用的哲学,就难免“空疏”或“无用”之讥。

哲学的自由之“思”,决定了哲学的“本命”是证“体”求“通”的学问。此处所谓“体”,即本体,指万物所本所体之根据;此处所谓“通”,即通识,指对本体之道或万物基本原理的思维和默契。由于受近代以来知识论和学科分类的影响,人文、社科研究分科过细,不仅原本同根共生的文、史、哲三学壁垒森严,作茧自缚,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哲学门类中的中哲、西哲、马哲、逻辑、伦理、科哲、美学也各守门户,不通声息。结果哲学大伤元气,文学、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并受其害。

哲学之思求其“通”,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克服“专家”狭隘心理,融会文史之长,吸纳科学精神与宗教信力,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一天人,贯古今,会东西,成就哲学“知周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之明体达用的理论宏量。“本体”一旦通达冥会,形成通识,具体事用、具体知识,就有了本原,有了真宰,有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语)的无尽慧力。此种慧力,发为事用,自然随感而应,成己成物;用于学术,自然心正理明,曲尽畅达。哲学“思以求通”的无用之大用正在此处。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1/1105/1056.html



上一篇: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本体论的学问,是研究
下一篇:李泽厚逝世丨他以人最本质的情感作为哲学的底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