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及阐释路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要: 经过学者们十多年来的努力耕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过,这个领域所包含和衍生的一些前提性理论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阐释和解决,这

摘要:经过学者们十多年来的努力耕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过,这个领域所包含和衍生的一些前提性理论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阐释和解决,这已成为制约这个领域向纵深层面开展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前提性理论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如何成功破解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对立性或相互无涉性,二是如何准确把握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位置和地位,三是如何全面界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如果这些前提性理论问题得不到根本的阐释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就难以真正获得自我的学术奠基,从而也难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反思性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前提性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

作者简介: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经过学者们的努力耕耘,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承认,这个领域所包含和衍生的一些前提性理论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阐释和解决,这已成为制约这个领域向纵深层面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些前提性理论问题得不到根本的阐释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就难以真正获得自我的学术奠基,从而也难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反思性水平。基于这种审视,本文聚焦三个前提性问题,并力图给出合理的阐释路径和方案。

前提性问题之一:

如何成功破解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对立性或相互无涉性

毋庸置疑,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结构中,“政治哲学基本上是空缺的”。⑴所以,今天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开辟出政治哲学的学术向度。然而,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最大困扰之一,就是如何破解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对立性或相互无涉性。按照通常的界定,政治哲学是一门规范性科学,其立论前提是价值论意义上的“应当”,而非事实性意义上的“是”。与之相反,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乎事实和“是”的理论,价值的维度和“应当”的规范性要素并没有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界定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并不存在打通和会通的可能性,所以,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开辟出政治哲学的向度,就只能将历史唯物主义悬置或屏蔽起来,否则,政治哲学将成为与自身的特质相违背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这种对立性或相互无涉性,表面看来只是一个要不要让历史唯物主义在场的切入点和开展路数的问题,但实则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的要害之处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被简单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毋宁说它应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干和实质,所以,在悬置或屏蔽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说法或“伪命题”,而这个矛盾的说法或“伪命题”只能表明一个基本事实,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开辟不出政治哲学的学术向度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不具有合法性的。由此可见,只要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对立性或相互无涉性得不到实质性的破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就总是会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在先前的研究中,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学者,从“自然权利”、“市民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视点,尝试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之会通的各种可能性。⑵概括地说,这些尝试性工作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为历史唯物主义赋予一个“应当”的维度,从而找到它与政治哲学之间的交叉点和重合之处。笔者现在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阐发,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方案,就是为政治哲学赋予一个“是”的维度。之所以说这个方案是具有挑战性的,是因为无论从政治哲学的理论品格来看,还是从政治哲学的发展史来看,我们似乎都没有太多理由从“是”出发来把握政治哲学。不管人们在概念上对政治哲学作出多少种不同的界定,有一点几乎是公认的,即政治哲学是关于“好生活”和“好社会”的学说,而这个界定也正是政治哲学的理论品格之所在。这里的“好生活”和“好社会”,往往不是对既定生活和既定社会的一种实然描述,而是作为后者可加效仿的模板而提出来的。正是因为如此,政治哲学对于“好生活”和“好社会”的阐释,一般都是在先验意义上进行的,而很少介入到“是”中,这大概也是彰显其理论品格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还是在霍布斯、洛克之后的政治哲学中,这一点都展现得一清二楚。柏拉图是在感性和理性、意见和真理的二元划界中来构筑政治哲学的,对他而言,塑造好生活或好社会的灵感,不是来自于现实感性世界,而纯粹是一种理性层面上的先验证成。霍布斯、洛克之后的近现代政治哲学家,弃绝了对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政治哲学家所崇尚的德性、卓越、永恒等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转而为权利、自由、平等、公正、法等现实性价值作规范性的辩护。但总体来看,近现代政治哲学家的一个主导性理论思路,还是在抽象的规范性概念框架中(契约论传统最为典型)来讲述什么是好生活或好社会的问题,而很少去实际地考察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1023/547.html



上一篇: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拓荒者
下一篇: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