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现代派电影的哲学研究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电影《现代启示录》剧照一、现代派电影与哲学的结合电影哲学研究指以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为主题的研究。在所有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最紧密的。许多西方学者都

电影《现代启示录》剧照 一、现代派电影与哲学的结合 电影哲学研究指以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为主题的研究。在所有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最紧密的。许多西方学者都明确指出,艺术首先是哲学的存在,其次才是艺术本身。电影美学是电影哲学的一个分支,从艺术的观点审视哲学,然后从“人”的角度去看待艺术,是电影美学的存在意义。从电影美学视角来看,电影实际上是人类思想意识与电影情节的完美融合。用布莱希特的话说,电影是电影艺术哲学的产物,它可以使人们的思维由哲学角度引入到艺术角度。与以个体生存处境为关注焦点的戏剧相比,电影的哲学品格主要表现在对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思考,人类能够知道什么?希望什么?该做什么?是电影美学反复追问的命题。现代派电影在美学思想上比较接近西方现代派文学,其影响力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哲理化。 现代派电影深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给现代派电影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现代派电影在情感表达、哲学观念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电影艺术与哲学的无限接近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后来,随着电影艺术向及时性、具体性方面的不断靠拢,现代派电影中所体现的科学哲学世界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电影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描述视角更加独特,它也越来越善于通过直观的影像表达人们的情感危机、揭示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三重异化。它从不回避对人、对人本、人存在的困境的关注,现代派电影史上的许多杰作,无不是创作者们对世界对人类存在高度审视的结果。如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是对越南战争的关注。可以说,现代派电影对现实存在的关注,在这一点上,与哲学的主旨——哲学要思考和关注世界不谋而合。 二、现代派电影的生存美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异化的思想,是电影存在主义的根源,也深刻影响了电影美学艺术的内容和电影的审美形式。其中,直接给现代派电影造成影响的,是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学派。说起西方存在主义,不能不提到西方存在主义的先声卢卡奇,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他曾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广受西方哲学界认同,这也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美学、存在主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卢卡奇认为,艺术虽然与哲学相似,具有一定的认知功能,但是,要想创造出既忠诚于现实又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作品,还需要创作者坚守历史唯物主义观,以马克思所提示的方法为指引,以生活为基础,对现实进行客观察和加工。[1]进一步来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每一种艺术都指向人的整体,其存在形式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无论是哲学研究还是电影艺术创作,都以本体存在为前提。现代派电影就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哲学思想,并积极从认识自我的角度契入对艺术和生活本质的思考。 马丁·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面旗帜,他坚信哲学就是对“存在”的思考。所谓已在的东西,就是“在者”。所谓存在,是先有“在”,其次才有“在者”,而要解决“存在”必须先追溯“存在者”,把握“存在”的“在场”“发生”的时刻。如何把握在场呢,那就是在“前思状态”下“去思”。与那种对客体范畴化的思考不同,海德格尔的“去思”强调的是对存在到场的召唤,关注的是召唤与自身的交付。因此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生命强加的,人类对“无”有着先天畏惧之情,而且,人总是不断与外物发生着各种关系,这是人痛苦的根源,这种忧患意识将持续到生命结束,这也是人无法选择的。然而,从姻缘性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任何用具都不是孤立的,各种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姻缘关系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生活“境域”。而只有借助艺术的形式,用具的可靠性才能被启示,才能体现出来。概括来说,海尔格尔的哲学思想就是:“物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必须通过艺术作品才能接近物本身,感受物之存在。我们要对物的存在泰然任之,要敢于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并用非客观化的“思”与“言”解释事物的真相。[2]海德格尔的浓郁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哲学思想,实质上是对人及其根源的关心和思考,这一关心人本存在、带有诗思合一色彩的美学思想,也给后来的哲学家和现代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事物本身存在的思考,并克服人与事物之间的屏障,真实接近事物,也成为现代派电影的美学追求。 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受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影响,萨特提出了“现象学的本体论”,他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人是先于人的本质特征而存在的。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选择,世间所有,甚至人本身,都要靠人本身来选择和建构。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指人的是人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是个体非理性的情感体验,而物只能用“有”来表示。如果人不存在,感觉消失,一切也不复存在。换而言之,人就像一粒无根的种子,在人存在之前,人没有任何本质可言,而人要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必须确立自己的本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这一点,与物明显不同,物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其本质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给予的。[3]借助人与物的不同,萨特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可贵之处,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它可以引导人们采取积极行动去创造本质。因此,也有人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视为行动哲学。世界荒谬,人生痛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基本观点。自由选择则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精义和核心。萨特认为,人只有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才不算失去“自我”,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存在。从中可见,萨特自由主义还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自由选择和自主创造实现自己的价值,是萨特存在主义给现代派电影的启示。 三、现代派电影的现在存在 现代派电影是在特定的社会思想环境中产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动摇了人们对文明和宗教的信仰,持有同一种宗教信仰的人、处于文明中心的人们竟然会相互残杀。人类非理性的心理状态,也引起了西方思想界的高度关注。现代派电影正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以非理性主义思想来掌控创作活动,并在创作中摆脱理性束缚,借助非理性的原始直觉、本能、潜意识等彰显创 作者的自我意图,是现代派电影的共同原则。如果说法国电影是现代派电影的先锋,那么,意大利电影可以说是现代派电影中的佼佼者,许多意大利电影大师如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是善于电影艺术时空转换来体现唯我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者。确切来说,对西方现代派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的因素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先锋电影运动,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精神分析法、现象学、现代主义等影响。其中,现代主义思潮更是直接促使了现代派电影的产生。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博格曼和安东尼奥尼最具研究价值的现代主义大师。瑞典现代派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与费里尼(意大利)、塔可夫斯基被称为电影艺术的“圣三位一体”。博格曼是世界影坛上少数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他一生都在探究人生的意义,他也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与灵魂,他的电影从不以将故事为主题,几乎他所有的影片讲述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耐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博格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站在哲学立场去思考上帝的存在、死亡、生命、孤单等一些敏感问题。他用影像诘问生存的意义、永恒的沉默,并通过对存在、虚无的反思,去纠正一些人对“他人即地狱”的误解,在他的电影里,各种失真的物像和潜意识经常交叉在一起,心理式的叙事结构比比皆是,人的状态都是非理性的,人与人的关系糟糕而扭曲,人本身就活在双重地狱里。海德格尔曾将生存的时间特征定义为“烦”之根本,博格曼在这一点上与他非常接近,终其一生,博格曼都没有走出自己的童年,他一生都被时间和记忆捆绑。借助非理性的表现,博格曼深究了现代人生的终极意义,其作品在思想和存在上也突破了时空限制。 意大利现代派电影大师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是全世界公认的电影泰斗,安东尼奥尼年轻时曾倾心造型美术和喜剧,这是他写实主义思想的根源,他擅长揭示人与人在相互隔阂的存在状态下的内心世界。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迈入现代化生活阶段,不过,在繁华的社会表像下,宗教、冷战冲突暗流浮涌。在技术化社会里,在享乐化文化引导下,人类将走向何方,是安东尼奥尼关注的问题。安东尼奥尼用悲观的眼神将人类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视觉化描写,在他的电影中,摄相机镜头总是不带任何感情,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很远,并且,几乎所有人物的行为都带有哲学色彩。一般商业电影中常见的特写镜头和花哨的电影技巧,在人的作品中都极其少见,演员也总是按照他的要求尽量做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真实的生活和冲突。虽然安东尼奥尼的简约风格与开放结局的叙事方式并不被包括博格曼在内的电影大师和许多电影评论者所看好,但是,安东尼奥尼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用本真的表演,去揭示客观存在。这种过于客观的客观主义,是其“内心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讲,他是因为对存在的怀疑,才通过自我符号化来描述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安东尼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其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不如说是“他人即地狱”的影像化。 结语 由上述可知,现代派电影其实就是运用现代主义创作原则进行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早期的现代派电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关联性较强,早期现代派电影几乎所有关于哲学问题的讨论,都会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不过,如今,哲学逐渐回归现实,从生活存在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电影艺术去反映个体存在,诠释个体情绪性的体验,逐渐成为现代派电影美学思想的内核。今后,现代派电影研究理论涉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电影理论研究者要正视文化实情,深入探索人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哲学研究和电影美学研究的共同进步。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105/645.html



上一篇: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评《作为实践
下一篇:《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评介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