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评《作为实践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美]托马斯·里吉尔斯基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北美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思想。关于这一哲学思想的相关文献我国已有

《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美]托马斯·里吉尔斯基著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北美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思想。关于这一哲学思想的相关文献我国已有学者翻译出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戴维·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①。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另一代表性人物托马斯·里吉尔斯基(Thomas )的《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以下简称《实践》)于2015年12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管建华教授和张天彤教授主编的《音乐教育前沿理论研究丛书》之一。该书探讨了作为专业和实践的音乐教学的伦理规范,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课程改革、社会理论、音乐及作为实践的音乐教育、音乐的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对于音乐教育课程理论的启示、学校教育中的音乐实践哲学、批判式音乐教育的理论等问题。该著作是当前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必读书目,为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是20世纪北美主流音乐教育哲学范式,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审美教育运动。1970年,北美音乐教育学者雷默(Bennett Reimer)出版的《音乐教育的哲学》标志着审美音乐教育运动的巅峰。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教育即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即审美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 反思和批判审美音乐教育是《实践》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主线。该书从“惯习”“实践”“批判理论”“实用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理论对审美音乐教育中的纯粹聆听、美学思想、主客二分认识论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批判,认为审美音乐教育割裂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对“纯粹聆听”的审美音乐教育的反思分析中,作者认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所强调的“纯粹聆听”是基于纯粹自为的音乐音响形式。作者吸取了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音乐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声音之中,也不能仅仅从声音中分析或谱面中得到。音乐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在脱离了音乐使用的社会文化语境情况下去理解它只能陷入“纯粹聆听”的“窠臼”。“‘音乐’是一种一般的‘认知类别’,同时又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的生成性观念,这种观念赋予声音一种与个人实践或社会实践相关的地位功能。”②可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音乐概念的开放性超越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将音乐视为静态的“音乐作品”的狭隘理解,拓展了音乐的理解视界,因为“音乐绝不是为音乐而音乐的纯粹声音样式,它的意义和价值总是存在于使音乐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各式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之中。”③ 二、哲学解释学的“实践观” 任何一种教育哲学思想都是基于某种哲学思想,哲学解释学是《实践》一书的主要哲学基础。“哲学解释学不同于一切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就在于它本质上是实践的。”④哲学解释学的“实践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定义了三种知识类型。理论知识所追求的目标是好的生活,真理的沉思是实现至善和所有人都渴望的幸福。技术是参与生产或制造某种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知识是根据人的需要而采取的某种行动的知识,它重视道德的内容。哲学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说:“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的美德本身就是解释学的基本美德,它是形成我自己思想的一个范型。”⑤ 《实践》一书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强调音乐和音乐教育的伦理道德,认为实践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作为一个名词,实践是出色地完成或产生的结果。“音乐是服务于某些社会或个人环境、条件和需要的产物或最终结果,而这些环境、条件和需要是特定的音乐实践存在的理由。”⑥其次,作为一个动词,实践指的是一种行为,“努力做与音乐有关的事。”⑦在音乐活动中,有了音乐的实践行为才算真正有了社会活动或情景,这一教学活动强调“过程”。再次,实践也是一种知识,“它是‘知道如何’‘如何’或‘能做’,都源自实践的动词形式——来自做音乐。”⑧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看来,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存在,从事音乐的实践者及其产生的行动和结果以及实践的整个社会文化语境都会对音乐的意义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是以哲学解释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构建的。对于音乐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声音的单纯听赏层面,实践可以是动词,即行动,可以名词,即行为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行为过程中的实践知识。它将研究对象当是作一个主体来认知和理解,而不是将其视为被研究的“客体”进行主宰和支配。这些思想在《实践》一书中都有所强调,它主张音乐课程改革要将“音乐”当作一种社会实践,强调音乐教学的伦理规范,关注音乐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提倡行动学习等等,这些内容都以哲学解释学的“实践观”作为基础进行阐释和剖析。《实践》一书中还关注和吸取了哲学解释学“实践观”的“生活世界”思想,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看来,音乐的理解是基于生活世界基础的。在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中,音乐存在的意义在于既服务于特殊的社会需要(如仪式和庆典),又构建着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社会与个人资源。 三、音乐教育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关于后现代的概念,学界至今没有一个标准化的界定,但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主要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想反对现代性知识观的“本质主义”“理性主义”等主张,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多元性。 纵览《实践》一书,作者在构建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论述中,运用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多元文化主义、批判理论等具有后现代文化思想的理论,对审美音乐教育中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工具理性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音乐的实践意义。譬如,关于音乐概念的界定问题。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认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是以理性为主的,“理性主义一直是音乐的主要审美哲学。它所强调的智力、理智、认知和象征的音乐价值观导致了各种美学理论观点的冲突。”“在理性主义看来,‘乐’的理念有一个单一的本质或性质以及多元‘音乐’的思想是理性上违背普遍性的唯心主义美学假设。”⑨但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看来,“没有哪一种音乐概念在某一时期被发表过后就一劳永逸。开放的概念不断地发展并变得成熟,即至少在反思行动中发展和趋于成熟。”⑩实践哲学将音乐理解为“行动中的音乐”,认为音乐是实践性的,一个“做”的行为,不主张将音乐仅仅理解为一个名词或者“作品”的总称,这些主张丰富了音乐的概念,即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音乐的概念是由其存在的文化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 《实践》一书凸显了坚实的人文学科基础,它紧紧把握当今哲学发展的前沿思想,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即学习西方音乐需要对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学习中国音乐同样需要认知中国哲学。此外,《实践》一书中还蕴含着西方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的自我批评与反思能力,这一点是中国音乐教育学术研究需要思考的。譬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西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都应该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通过“他者”反观“自我”,通过了解和学习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动态及前沿思想,并以此来反观中国的音乐教育,这对于构建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对话和复兴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①②⑤⑥⑦⑧⑨⑩托马斯·里吉尔斯基(Thomas )《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覃江梅等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2页、215、216、217、112、105页。 ③④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301页。 李玲 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资料室图书馆员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105/644.html



上一篇: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几点认识(上)
下一篇:现代派电影的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