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学研究》刊物宗旨[09/01]
- · 《哲学研究》征稿要求[09/01]
- · 《哲学研究》投稿方式[09/01]
- · 《哲学研究》收稿方向[09/01]
- · 《哲学研究》数据库收录[09/01]
- · 《哲学研究》栏目设置[09/01]
陈霞 罗启权: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4.论述学者的使命 费希特不仅教育民众,而且也教育学者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阶层。费希特把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知识是根据纯粹理性原则提出的,因而
4.论述学者的使命
费希特不仅教育民众,而且也教育学者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阶层。费希特把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知识是根据纯粹理性原则提出的,因而是哲学的;第二种知识部分地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而是历史哲学的;第三种知识是纯粹历史的。这三种知识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的学问。谁献身于获得这些知识,谁就叫作学者。获得所有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借助这些知识,保障人类的全部天资得到同等而持续的发展。由此,就产生了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视人类的一般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梁志学的译文平实简练、严谨畅达、忠于原作,这在学界是有目共睹的。他所翻译的作品不仅作为思想研究的文本,而且作为翻译的典型示范,嘉惠学林之功甚大。
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该书全面反映了他从事哲学研究半个多世纪,从辩证唯物主义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心得体会,其中对费希特哲学体系的研究可谓其学术与人生的缩影。
2005年,梁志学开始着手“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的翻译。此前,贺麟曾先后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牵头编译《黑格尔全集》未果。2006年1月,梁志学主持的翻译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并获得100万元的经费资助。梁志学选择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作为翻译的底本。这是目前最准确、最完整也是最权威的版本,共有著作集(黑格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讲演集(以黑格尔的学生们的听课笔记为内容)和书信集三辑,其中包含大量专业注释,预计将要出版50多卷。梁志学组建的黑格尔翻译课题组以费希特著作翻译原班人马为基础,遵循“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翻译一部,出版一部”的传统做法,坚持分工翻译、相互审改并统一审稿的原则,严把翻译质量关。2011年,梁志学接受采访时曾语重心长地说道:“整套《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预计得花费80年。”“这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学术事业,薪火相传,从他晚年的这一筹划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通过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德国哲学翻译和研究人才的殷切期望。梁志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极大地推动了由贺麟、杨一之、王玖兴、王太庆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经典翻译事业,共同将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汉译事业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他大量的优秀译著与研究文字直接影响了汉语世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解读风格。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翻译与研究并进的实践,梁志学逐渐摸索出关于“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他认同钱锺书的看法,即翻译应该以“入于化境”为理想目标,并进一步指出,现实的翻译总会存在一些“讹”的缺陷,但是在不免有“讹”而又有可能日益臻于“化”境的矛盾的无限进展过程中,总是可以从个别性达到普遍性,总结出一些翻译的规律,从而使得译作不断接近原作。要想翻译好原作,就既不能走向片面追求意译的自由翻译,也不能固守唯直译是求的机械翻译,而应该同时兼顾“神”“意”“形”。其中,评判翻译作品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为“信”,即“语词语义、修辞色彩、句法逻辑、句法结构、行文风格和艺术形象”,这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达”和“雅”。翻译活动离不开理解活动。高水平的学术翻译或高创造性翻译,绝不仅仅是机器式的语词对译,还需要对原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的整体理解,既需要对著作本身的思想有准确领会,还需要对自己的本土语言和学术有充分的掌握。所以,译本应该被视为原著作者和翻译者共同完成的作品,翻译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翻译作品的共同创作者。因此,他提出了建立翻译学的两个大方向:一是求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力;二是吸收系统科学和符号学的成果,以辩证法的观点探讨作为反映过程和表现过程的翻译工作。
3.探索马克思对费希特思想的批判继承
除了方法论的比较外,梁志学还指明费希特的法权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哲学和自然哲学,均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有亲缘关系。在法权哲学领域,费希特阐述了“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首要条件,社会中的一切成员都有劳动的义务和权利。“不劳动者不得食”,从而支配社会成员的经济关系应当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取予;在合理的经济契约关系背后,应有合理的政治契约作为保障。这些观点里已经蕴含有后来马克思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洞见,也有着许多社会主义的成分。在道德哲学领域,费希特认为因为它仅仅涉及精神世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律,所以身处学术界的学者应该坚持独立思考,反对权威的独断和权力的压迫,维护道德准则和实践行动的公开性,做到言行一致。这与马克思激烈地批判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压制,堪称意气相投。在宗教哲学领域,费希特持守康德的理性宗教哲学之立场,直陈“外化是宗教的真正本原”,后来费尔巴哈进一步论证“上帝”实质上是人通过自己的本质的异化而创造的,这些观点都被马克思消化吸收。在自然哲学领域,费希特大力弘扬科学对于人实现其本质的积极意义,指出“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这与马克思坚称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依赖科学的充分发展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2/0711/1185.html
上一篇: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寄语毕业生:永葆追求真理
下一篇: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