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大化小,以小见大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产与隈研吾先生共同策划的“隈研吾大/小展”,于隈研吾先生整体设计落成的北京利星行中心开幕。这是隈

以大化小,以小见大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产与隈研吾先生共同策划的“隈研吾大/小展”,于隈研吾先生整体设计落成的北京利星行中心开幕。这是隈研吾在北京举办的首个个人展览,隈研吾在开幕式上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他经典的建筑作品及创作历程。

活动现场,利星行地产主席杨富山先生,隈研吾先生以及日本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参赞福田高干先生共同为此次展览揭幕

喜欢建筑的朋友一定对隈研吾(kuma kengo)这个名字不陌生。即使不对建筑感冒,想必你也见过他的作品。比如说北京长城脚下公社的竹屋,北京三里屯的village和SOHO,上海的虹口SOHO,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隈研吾先生在活动现场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出生,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毕业,现任东京大学教授。1964年东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幼年的隈研吾参观了丹下健三所建的代代木室内体育场深受该建筑物震撼,从那时起便怀抱了日后希望成为职业设计师的梦想。大学时代师从原广司,内田祥哉,研究生时曾穿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调查部落村庄,致力于学习这种原始美。之后,也曾出任过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1990年建立隈研吾都市事务所。直至今日,隈研吾成为日本建筑界领军人物,他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二十几个国家,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国际大奖,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作品。隈研吾一直致力于设计符合各国风土人情以及特有环境的温和建筑物。除此以外,还致力于研究在建筑物中运用除钢筋水泥外的新素材,追寻工业化社会后建筑物应有的理想形式。

当然,隈研吾先生并不只是打出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漂亮口号而已。

这次展览开幕时,隈研吾先生也在现场发表了个关于自己设计项目以及设计理念的小型演讲。

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2002(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首先,他讲到了他在华接到的第一项工作-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他说“最早做“竹屋”项目时,如果地基要挖平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考虑到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整个山体的风貌,也就没有这么做。”

北京,长城脚下公社之“竹屋”,2002项目地势(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而讲到他在中国最具其个人特色的建筑物--位于中国杭州市的中国美术民艺博物馆时,他说“原来这里的地形是一个茶园。而茶园基本都在山坡上,我们也采用了’竹屋’一样的手法,没有消去茶山原有的“绿色”,而是根据山势的起伏,做了坡型建筑。”这些项目的核心设计思想即人与自然融合一体。漂亮的口号也许说来简单,但要贯彻不仅不获利反而可能耗时耗力的初衷,实则不易。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意博物馆,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民意博物馆结构图,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当然隈研吾先生的思索也不仅仅止步于此。

隈研吾先生2018年7月13日出席活动并进行演讲

在此次演讲中,他还提及到日本太宰府的星巴克和中国北京前门的事务所。

隈研吾先生说到“关于内部结构呢,一般来说我们能在传统建筑物中看到改建筑物的组合,运用成一种装饰性的结构,但我想尝试一下,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而是作为建筑结构的一种支撑体来实现是不是有可能实现,我做了这样一种尝试。

日本,九州福冈县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2011(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因此它不是一种装置,而是一种结构体。”常有人诟病隈研吾先生是个装饰性建筑师,他的这些木材结构只是为了装饰而存在于建筑,脱开这些“无谓”的装饰,建筑也能独立于世。而,直面隈研吾后,才会了解到,原来他把力学的考量早就安排于无形之中。以无胜于有。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0923/406.html



上一篇:心理哲学——诗话——九月是浪漫的玫瑰
下一篇:传统哲学思维浸入下的中国动画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