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哲学(3)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Daiwa-ubiquitous 学术研究楼 ” ( 2014 ) 该楼打破了教学楼一贯采用混凝土,金属,石材等硬性材质的传统,转而采用木材和泥土木等与人亲合力度较高的材料
Daiwa-ubiquitous学术研究楼(2014)该楼打破了教学楼一贯采用混凝土,金属,石材等硬性材质的传统,转而采用木材和泥土木等与人亲合力度较高的材料来建筑教学楼。由自然素材(木材,泥土)制作而成的木板层层叠叠,覆盖在建筑物表层,仿佛生物体的鳞片一般,摇曳生姿。

Daiwa-ubiquitous学术研究楼的留白空间(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而整体建筑部分留白的手法,更如生物体的换气孔一般,赋予整座大楼生机。楼前的空地与两侧日本式庭院的衔接,使大楼再添一抹生气。

日本,神奈川县,虫冢,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再者如,日本神奈川的昆虫供养塔-“虫冢”(「虫冢」2015)建筑本身身处镰仓的禅宗寺庙建长寺(1253年建造)内。建筑物占地57平方米,是一座突破了以往手法的透明式纪念碑。说起纪念碑,在建筑传统中一直是运用石材和青铜等笨重材料来制作。而在即是解剖学者又是昆虫搜集家的养老孟司(养老孟司)先生的建议下,隈研吾老师以虫笼为印象设计了不锈钢网制成的纪念碑。40个螺旋上升状的小个体反复堆叠,再现了虫群一飞冲天的样态。

日本,神奈川县,虫冢,2015的泥浆材料(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在不锈钢铁网之上,泥瓦匠人狭土秀平运用当地所取的泥土,混入玻璃纤维,得到特殊的泥浆材料。吹附于其上,生成了一种既温暖又柔软细腻的新式建筑物。

法国,巴黎杜伊勒里公园,Yure, 2015(图片来自:隈研吾事务所官网)

还有,法国巴黎的“Yure”(2015)在巴黎的杜伊勒里公园(Tuileries)中建造的临时性建筑物。树枝般纤细的木材(9cm×18cmの断面)随意组合,既像云又像树,意识流派的地标建筑物。在巴黎这座多用石材的厚重而凝重的城市中,好似生物体般吞吐生息。

及近期中国的项目,北京利星行中心。北临望京中央公园,南接自然庭院,隈研吾先生遵循自然之道,执于自然之材,秉持自然之意,在此勾勒出了一片“可呼吸的都市绿洲”。

北京利星行项目效果图(图源:主办方)

恰似为繁冗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温度。

以上提及的这几座建筑物的微观模型均能在此次展览中看到。通过讲座与展览,我们仿佛已周游世界各地,实际参观了各个经典建筑。而透过这些微缩模型,我们也进一步理解隈研吾先生的设计理念。似乎我们与隈研吾先生仅有一屏风之隔。仿佛隈研吾先生就在对面。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浅草文化中心”微观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虫冢”微观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现的“Yure”微观模型

那么现在不如跟随站酷,一起推开这面屏风,直面这位顶级世界建筑大师吧。

站酷专访

(站酷专访记者与隈研吾老师一对一访谈)

站酷网:这次,我们非常荣幸能采访到隈研吾老师。非常荣幸有机会向您提问。老师曾在书中描述过以里斯本地震为契机,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后建筑界风格就变成了钢筋水泥。很长一段时间建筑物一直保持着“结实且巨大”的样子。那么现在建筑界还是持续这种设计偏好么?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的设计动向又是什么?

隈研吾:嗯,确实是这样。进入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快速成长,环境大势所驱,建筑师们建造了很多摩天大厦。但现今的时代已发生改变。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联系的更为紧密而柔和。人们会被可爱或是有趣,亲近人的物品治愈。这种趋势已变为当今的主流。这是进入21世纪后与之前设计趋势一个很大的不同。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0923/406.html



上一篇:心理哲学——诗话——九月是浪漫的玫瑰
下一篇:传统哲学思维浸入下的中国动画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