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哲学家,你怎么看?--洪谦《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哲学家,你怎么看? --洪谦《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笔记 从 分析哲学“叛逃”到实用主义的理查德·罗蒂--可以称之为“罗蒂的实用主义转向”,为20世纪哲学史构建出了“语言学

哲学家,你怎么看?

--洪谦《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笔记

分析哲学“叛逃”到实用主义的理查德·罗蒂--可以称之为“罗蒂的实用主义转向”,为20世纪哲学史构建出了“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的独特视角。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语言学转向”作为一个新术语被广泛使用和阐释。正如这个术语对哲学史主题变奏的强调那样,其本身也为我们制造了一层语言的迷雾--好像20世纪的主流哲学(如果这个“主流”确实存在)不再关心自然与科学(因为构造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时代已经过去)

然而20世纪恰恰是科学哲学的世纪,分析哲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代表的“西马”)四大阵营几乎都建立了积极且明确、对抗且交融的科学哲学主张。其中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几乎直接介入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科学史,比如分析哲学阵营的主将罗素、怀特海同时也是关于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学派的大佬,“直觉主义”学派的旗帜克罗内克(那位把康托尔“送”进疯人院的老师)、庞加莱身上又是明显的现象学style......在早期量子论(1925年以前)和量子力学基础之争中集结起来的“哥本哈根学派”,其中教父级的灵魂人物--尼尔斯·玻尔,你也很容易发现他与丹麦老乡、现象学或存在主义先驱克尔郭凯尔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我们的爱因斯坦,他一会儿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会儿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恩格斯语)下面似乎是若明若暗的理性主义趣味--在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理性传统)和玻尔(经验传统)也算硕果仅存的\"哲学化石\"了......当然,现在也有不少费曼调侃的那种“鸡尾酒会哲学家”

就连以“自主选择”的人和“恶心”的社会为主题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巨擘萨特也会在他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里来上这么一段(见陈宣良等译版):

首先,这样人们确实摆脱了那把存在物中的内部和外表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如果人们真是那样把存在物的外表理解为一层掩盖对象真正本性的表皮,那就无所谓外表了。如果这种真正的本性反过来应是事物的秘密实在,而由于它是被考察对象的“内部”,我们能够预感或假定它,但是永远不能达到它,那么,这种本性同样不存在显露存在物的那些显象,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表,它们是同等的,都返回到另一些显象,无一例外。例如\"力\"不是掩藏在它的各种效应(加速度、偏差数等)背后的未知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而是这些效应总体。同样,电流也没有隐秘的背面:它无非是显露它的许多物理-化学作用(电解、碳丝的白炽化,电流计指针的移动等)的总体。这些作用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以单独地揭示电流。但是它也不表明它自己背后有什么东西:它只表明它自身和整个系列......

在这段精彩且明显的现象学趣味的论述中,“啰嗦”的萨特表现出了极好的物理学(或者说自然哲学)素养,他向我们强调了一个自然而然却又极易被忽略的“显象”(apparence):许多物理学上的“存在”(being)本身是不可见或不可测量的(物理实验或观测意义上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基于其所产生可观测效应的总体,就像“我们看不见原子”(马赫的依据)那样,我们从来看不见“力”,我们只能观测到“力”产生的物体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我们也看不见“电流”,我们只能观测到电流的热效应(由焦耳-楞次定律刻画)、磁效应(由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刻画)、化学效应(由法拉第电解定律刻画)。

谈20世纪的科学哲学就不得不提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这里曾经活跃着第一位科学哲学教授恩斯特·马赫、几乎无法归类的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现象学甚至轴心时代的古老哲学?)、批判理性主义的波普尔、现代柏拉图主义的库尔特·哥德尔......还有逻辑经验主义(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小组”(Vienna Circle)。

“维也纳小组”的正式名称为“恩斯特·马赫学会”,他们以马赫实证哲学的继承人自居,同时积极吸收并阐释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罗素一样,维也纳小组特别是其创始人莫里兹·石里克(爱因斯坦似乎认可过他对相对论的阐释)的热情并不被维特根斯坦接受,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自己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石里克--曾经是普朗克的学生,不过又是一个自己思想的“误读者”--好像维特根斯坦生来就是被别人误读的。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5/381.html



上一篇:心理哲学——诗话:我向往死的飘洒
下一篇:物理学需要哲学,哲学需要物理学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