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困境及出路(3)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可能的出路:从“硬性引进”到“柔性引进” 鉴于在学前教育领域“硬性引进”儿童哲学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柔性引进”的方式,

四、可能的出路:从“硬性引进”到“柔性引进”

鉴于在学前教育领域“硬性引进”儿童哲学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用一种“柔性引进”的方式,这是使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获得生机的关键。所谓“柔性引进”,即是要跳脱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专门哲学教育的框架,转而抽取、提炼出儿童哲学的关键性理念,将其内化吸收,整合进幼儿园现有课程之中,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从而使得现有课程具备儿童哲学的品质或品性,而不是将其单独设立为一门分科课程。

儿童哲学能够形成一场运动风靡全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倡导了一种新式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哲学观,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了儿童哲学的基石,也必将对当下的学前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一)儿童观: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承认“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对人们来说并非易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儿童广泛地被当作无知、无能、未完成和不成熟的对象,他们被认为不理性、自我中心、无运算能力、处于前道德阶段,更遑论可以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了。这种偏见事实上源于成人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成人以自身作为参照对象来审视儿童,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不如自己,正如熊秉真所指出的,“以婴幼童稚为初萌之芽,未成熟之果实,而以成人成年为人生成熟之成品,终极之目标,与真正算数的阶段”[9],认为早先的阶段要被后起的阶段所代替,因而否认儿童的能力。卢梭、蒙台梭利等人发现了儿童、肯定了儿童的能力与童年期的价值,儿童哲学家们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儿童在哲学领域所具有的天赋。美国儿童哲学家马修斯在大学经年讲授哲学,他敏锐地发现儿童的一些提问与哲学史上困扰那些著名哲学家的问题极其相似,因此他主张我们要把儿童当作探究伙伴来尊重,并称“儿童给予我们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之一便是崭新的哲学视野”[10]。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也曾指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11]“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理念正好与当前学前教育界“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是道德人”“儿童是成人之师”等观念汇合,共同形成一种看待儿童的积极视角。

(二)教育观:教育是对话的过程

任何一门学术都有其历史渊源,儿童哲学研究者在论及儿童哲学的历史时,往往将其追溯至哲学初创的古希腊时代。根据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记载,苏格拉底经常站在街头与年轻人讨论学问,所采用的模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对方思想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帮助他们澄清观点、理清思路,而非直接告诉其结论,因而后世也将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柏拉图本人也主张采用对话的形式,认为知识是经过讨论而获得的。儿童哲学家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遗产,在具体的实践中采用哲学教室/哲学探究共同体(community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的模式进行教学,此共同体本质上即是一个可以进行平等对话的异质性共同体。如詹栋梁指出的,“儿童哲学研究的中心策略,是以对话来作为教学的策略,而且对话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和理念有关”。[12]可见儿童哲学家所主张的教育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师单向传递的、宣扬教师权威的教育,而是一种对话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育。教育是对话的过程,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相互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因年龄的大小而占据优势或处于劣势,因而能够营造出一种智力安全和心理安全的氛围,每个儿童都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机会,可对教师和他人提出质疑,并且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和否定。

(三)哲学观:哲学就是爱智慧

哲学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与自己无关,只有那些高等院校中的专家学者才有能力进行研究和探讨。反过来,这些把持着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话语权,也用常人难懂的词汇来阐释哲学,在哲学和普通人之间筑造起一堵隔离的高墙。在学院派哲学家那里,哲学往往等同于哲学史,哲学系师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地占有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各家各派的哲学观点,对其进行阐释和发展,因此这注定了哲学是少数人的功课,而无法成为多数人的事业,更谈不上儿童的哲学了。然而,儿童哲学家指出,追溯哲学的源头会发现,哲学起源于惊讶,哲学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 as love of wisdom)。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神具有真正的智慧,人要摆脱愚昧无知,就要做一个“爱智慧”的人。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13]所以重要的不是探究的结果,而是探究的过程。在儿童哲学家眼中,哲学不再是学院派那种脱离大众的空中楼阁,而是与每一个体的生命、生活都密切相关的,是贴近每一个心灵的思考。儿童作为尘世的新人,对遇到的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日月星辰、飞鸟走兽都能使他们惊讶,在这惊讶之中就蕴藏着哲学的种子,他们的提问、思考、感叹因而也具有哲学的意蕴,或者说这就是儿童的哲学。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1001/461.html



上一篇: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的使命担当
下一篇:有关“国学”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