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困境及出路(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将儿童哲学应用于实践也就是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儿童哲学教育重要性的突显恰恰是由于其契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强调和素质教育的追

将儿童哲学应用于实践也就是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儿童哲学教育重要性的突显恰恰是由于其契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强调和素质教育的追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教师的身份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不可动摇的权威,儿童只有被动地去接受外部的知识,而不敢质疑和创见,因此儿童在教育情境中不具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思维上不具独立性。正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批判性思维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应试教育也已成为妨碍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6]。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一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分数至上,成绩至上,儿童的思维逐渐变得僵化,个体无法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国家提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正是要克服这种日益突显的弊端。因而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哲学教育得到重视和广泛认可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三、儿童哲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困境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小学的推广,国内的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引入儿童哲学。2003年,在国内践行儿童哲学的昆明市铁路局南站小学原校长彭琨的带领下,云南民航儿童哲学实验幼儿园成立,成为最早进行儿童哲学教学的学前教育机构。2013年,上海海富幼儿园引入儿童哲学(P4C)课程。2018年,杭州市协和幼儿园成为浙江省内第一家开设儿童哲学课的幼儿园……可以看到,引入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数量在逐渐增加。不少幼儿园在引入儿童哲学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硬性引进”的思路,即把儿童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分科课程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方法和流程。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将儿童哲学加以课程化是必要和必需的,有利于其推广和传播,但是在普遍实施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的学前教育领域,如果生硬地将儿童哲学也加以课程化,使其成为幼儿园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分科课程,那么在课程师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将面临一些实践上的困境。

就课程师资而言,中小学普遍采用分科式教学,每门科目(如语文、历史等)配备有专门学科背景的任课教师,若中小学想要开设儿童哲学课程,只需设置对应的教学岗位,吸收具备哲学或儿童哲学背景的教师进入即可。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不采用分科式教学而是实施综合式或整合式教学,幼儿园的专任教师需要具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所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相比于中小学的“专科医生”,幼儿园教师更像是“全科医生”。在此条件下,若幼儿园想要引进儿童哲学,并不便于设置专门的儿童哲学教师岗位,那么此课程的开设压力必将转移至本来就任务繁重的幼儿园教师身上。

就课程内容而言,儿童哲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教材是由美国儿童哲学促进协会(IAPC)编写的一套教材,涵盖了K-12年级,其中K段的有TheDollHospital和Geraldo两本学生用书。IAPC现有的这套教材一方面“只有大量日常的哲学对话,没有任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语言上也与日常的话语无甚分别,不具有丝毫美感”,另一方面“通篇未见一幅插图”,[7]并且在将其应用于国内的幼儿园时,还会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

就教学方法而言,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展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哲学教室(团体探究)的形式,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它要求参与者首先阅读或朗读学习材料,其次针对阅读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再次从被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讨论的主题,随后参与者就此问题进行发言,产生广泛的对话与争论,最后进行总结。学前儿童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次集体教学活动最长不宜超过30分钟,年龄越小则时间越短,因而在此相当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保证上述环节全部进行完毕。另外,参与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的环节一般被认为是儿童哲学课最精彩的环节,也是最容易相互启发的环节,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普遍大班容的情况下,要求每个幼儿都畅所欲言且形成高质量的讨论是不现实的,因此儿童哲学课很容易变成教师单方面的哲学知识的传授,从而违背儿童哲学的初衷。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儿童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分科课程引入学前教育之中,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诚如学者刘晓东所言,“学龄前儿童的世界主要是好奇的、探究的、梦想的、游戏的、艺术的、涂鸦的、歌唱的、蹦蹦跳跳的,不可以将难度较大的哲学教育用于学龄前儿童”[8]。因此,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想要让儿童哲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摆脱当前的实践困境,必须另外寻求一条更为适宜的道路。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1001/461.html



上一篇: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的使命担当
下一篇:有关“国学”的几个问题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