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美学、哲学,唐诗短短几十字,靠什么占据教科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比如,清明节不生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亮,吃月饼等等。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和我们的祖先们有所不同,但是背后的意义还是一样的。 在华夏文明中,和我们的历史一
比如,清明节不生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亮,吃月饼等等。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和我们的祖先们有所不同,但是背后的意义还是一样的。

在华夏文明中,和我们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是我们的中华诗词。诗词二字,诗在前而词在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宋词。
诗词二字里不只有唐诗宋词的时间顺序,还因为唐诗比宋词更广为流传。在我国,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首唐诗,即使不能背诵整首,也能说得出一两句诗来,而人们了解唐诗是从唐诗本身了解的。唐词可以说已经融入了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中国人基因里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从唐诗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唐诗的教化作用。
唐诗到底有多美?“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唐诗,对于唐诗的没有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眼里,唐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结构,美在用典,美在意境,不仅题目美,背后的故事也美。
1、唐诗的美不仅在景也在情
唐诗最美的当属初唐时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赞誉为“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朝文学家称其:“将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这首诗不仅美在名字,更美在它为我们呈现出的良辰美景,江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明月高悬于天地之间,将一方天地照的清明澄澈,并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不胜收的纯净世界。月光涤净了黑暗,也仿佛涤净了人的内心。
每一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又动人的故事。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次美丽的邂逅,一次重寻不遇的遗憾,给诗中的故事添了一层浪漫而又忧愁的底色。
唐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你说不出它具体哪里美,但又觉得它哪里都美。写的景美,写的情美,婉转动人,莫可名状,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梦境,如春风拂面,缠绵蕴藉,余音袅袅,让人如痴如醉。
2、唐诗的哲学的光芒
诗,以最简单凝练的语言描绘最真挚强烈的感情。读遍古今诗,满纸都是情。唐朝的诗,大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将个人感悟融于情景之中。
比如杜甫的《望岳》,一句“齐鲁青未了”便写出了远观时泰山的绵远和高大。镜头切近,置身于泰山之中,只觉泰山犹如主宰一般,竟凭自身高度便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一个“钟”字一个“割”字,不仅写活了天地万物,也写活了泰山。诗人借写泰山之景,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亦在表达自己的志向高远,寄托深远却丝毫不见比兴的痕迹。论气骨峥嵘,论豪气云干,论体势雄浑,无人能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激励了多少后世之人。还有他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表达了对“人老”这件事的辩证的看法:人虽老了,但阅历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看人就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谁说老了就不好了呢?正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诗教”的由来
“诗教”的传统由来已久,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篇,实质是以《诗经》为教材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关于“诗教”,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和“不学诗无以言”的观点,意在重视诗歌的认识、教育、娱乐、讽喻和审美等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诗歌的形式也逐渐的由四言诗发展为五言诗,到了魏晋时期又发展为七言诗。到了唐朝诗歌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节奏、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至此,诗歌在唐朝完成基本定型,形成了格律诗。虽然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都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诗人们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以诗会友,或者写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或者讽刺朝局、当权者欺压百姓。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1/0518/897.html



上一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访问量超过8亿次
下一篇:费莱尼有望续约!符合泰山队审美哲学,郝伟争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