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还是始于问题或观察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导言:研究缘起和背景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

一、导言:研究缘起和背景

在科学哲学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一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也是区分不同科学哲学观点的一个重要界石。自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后①,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观点变得似乎已无人问津,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则大行其道。② 然而,近年来由于科学实践哲学的兴起,以及SSK和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起点观正在悄然形成之中,这就是主张:科学研究始于机会。本文依据劳斯等人的观点,对“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科学起点观做出评论,并初步讨论了这三种起点观的区别和新机会观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本文的逻辑展开如下。首先,论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及其立论基础,并讨论该观点与其他两种观点的重大区别及其意义。其次,给出支持“科学研究始于机会”观点的历史和现实案例。我将给出三个案例,以证伪“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虽然按照波普尔的说法,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我们只需找到一个反例就能够证伪它,但三个不同的案例会增加我们论证的强度。其中第一个案例,源于劳斯和平奇等人的研究,是关于历史上科学家对于太阳中微子进行研究形成机会的案例;第二个案例,来自关于复杂性研究领域: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研究起源于经济学和人工生命研究,这是由当下的某些公司急欲寻求到不同的经济学启发和圣菲研究所急欲寻求到资助的机会造成的;第三个案例,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关于微小昆虫飞行状态的研究工作表明:这种研究的起点与其当下资源、仪器设备等研究资源所能提供的研究机会密切相关,而且研究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制约和修改着研究目标和问题。最后,讨论科学研究始于机会的观点如何能涵盖和融合其他两种观点的逻辑和实践境况,从而提倡一种更加融贯的、历史的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起点观。

二、科学研究“始于机会”和“始于问题”或“始于观察”之区别

区别科学研究“始于机会”、“始于问题”和“始于观察”这三种观点,是重要而且有意义的。

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一直被视为支持着科学积累观,是观察与理论二分之基石。③ 自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后,由于观察与理论无法截然两分,使得“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相当于“科学研究始于理论”,因此,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受到很大质疑。

此后,波普尔提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的观点,成为支持证伪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点之一。但是,虽然后来证伪主义科学发展观受到质疑,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却逃避了检验,学界依然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由于还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起点观来取代科学始于问题观,而后者能较好地适合于表征主义科学观,所以没有受到本来就属于表征主义的科学哲学的质疑。

其实,不仅表征主义的科学哲学存在问题,因而从表征主义的观点根本无法产生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反驳,而且从论证的角度看,波普尔对于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论证也并不充分。因为他只是基于一个诘难,即把观察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无法回答“究竟要观察什么”的问题,而提出其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的;然而,仅仅根据科学要研究问题以及问题可能指导观察什么,是推不出问题一定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的。当然,在理论表征主义观点下,只要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成立且具有普适性,观察的基础性地位就不复存在,从而也就无需再对“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做辩护了。

况且,从科学作为活动的观点看,构成当下科学研究的直接动因一定是问题吗?大量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从科学作为理论表征的逻辑看,我们把科学理论中蕴涵的不相容性称为问题,把理论预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冲突也称为问题,然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并不一定会成为在真正科学活动中实践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起点。

首先,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看,理论不是一张天衣无缝的信念之网:虽然理论之间会产生冲突,但冲突常常被科学家们视为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人类活动从来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同理论也是不同科学家活动的地方性产物,因此它们的冲突很正常,而不是科学哲学家们所谓不可容忍的事情。理论不是我们的统一“世界图景”,而是范围广泛的各种表象和操作。因此,即便实验与理论有冲突,也可能只是与某种理论表象相冲突。科学家在实践中并没有把这种冲突看成很大的事情。历史上科学家寻找“以太”的案例表明,虽然科学家为电磁波不断寻找自己相信的传统性“传递媒介”,但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给出“零”的结果后,他们也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因此,当不相容性无法解决时,它并非像传统科学哲学所言,是科学家完全不可容忍的事情。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1102/578.html



上一篇:《沉思录》: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哲学家皇帝
下一篇: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卢艳芹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