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朱熹认为,世界充满了原子般的气体状粒子,不断重复着凝固扩散这一过程。 气集中到一起,组成个体的质,即“物质”。 所以,万物在物质层面,都是

朱熹认为,世界充满了原子般的气体状粒子,不断重复着凝固扩散这一过程。

气集中到一起,组成个体的质,即“物质”。

所以,万物在物质层面,都是由气形成的,而其中每个个体都蕴藏着理,理,决定了个体的本质,且这样的本质应是善的。

同样,人也是一出生就具备了理,理,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的本质,这样的本质称为性。

在朱熹看来,性=理,这就是他的性即理学说。

他主张,心是性和情一体化的产物,源于理的人性本质为善,人必须遵从理决定的性而生活。

但是,创造我们肉体的气会扭曲,并具有遮蔽性,情会因此而做出异常举动,作用于心,生出欲。

为了不让气产生欲,爱好儒学而知理,即可压制气的胡作非为,抑制欲望。

如果学习了全部事物的理,并全面掌握了理,那就达到了理的顶点,这样的人被称为圣人。

3.居敬穷理

这是朱熹提出的修炼方法。

既然找到了人干坏事的源头,那么就得解决问题。

于是,借鉴道教和佛教的修炼,朱熹也提出了将“坏气”从性中去除的方法:

居敬:无论什么时候都集中注意力,一直保持心的平静。

它是一种在世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边进行社会活动,一边修心。

因此,居敬是一种能够保持社会生活的内心修养。

朱熹认为,道教的隐居山中修行和佛教的舍弃人世出家,放空头脑的禅修,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而且,他们都不是真正脱离人际关系的束缚,只要在尘世中生活,就永远不可能逃离人类社会。

就像佛教要出家为僧,遁入佛门,但他们又在寺院、师徒、同门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

儒家还批评佛教,其僧徒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印证了他们的自私自利;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懦弱胆小和有失尊严的表现;宣称食物、衣服以及一切外在生活必需品皆属虚空,但他们自己每天却离不开这些东西……

所以,儒家认为,佛教教义中所称的断念无欲是站不住脚的。

从上面的论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就是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的本质属于并不是超脱尘世的。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朱熹所倡导的居敬的两个要点非常明显地针对着道教和佛教,一是要在世;二是不能放空头脑,要聚精会神。

穷理:在治学中逐一穷尽自己以外的个体的理,如此这般,就会在某个时刻一下子顿悟万物共通的理,从而也可以明白自己内在的理。

这个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归纳逻辑,看遍世间历历,就能看破红尘,见到本质。

但是,朱熹并没有像西方哲学所提倡的,通过实践和实验进行归纳。

他认为,个体的理的线索都在古人撰写的四书五经中,熟读就能穷理,居敬常思,便能顿悟掌握。

这种2000多年所形成的食古不化的思想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

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传统,不管是武术,还是艺术,守旧为主,创新太少。

比如:民乐就那么几只名曲,翻来覆去地演奏,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瑰宝。

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总是执着于其外在,殊不知,最该传承的是创作能力和知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瑰宝。

结果,爱诗的人不会写诗,爱武术的人不懂搏击,学音乐的人不懂创作,学美术的人不会创意。

对于以顿悟万物共通的那一瞬间为目标的探索,朱熹称之为格物致知。

可以看出,居敬穷理对应的是道教的心斋坐忘,格物致知则对应的是唯道集虚。

而这种重视探究理的哲学为律己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阳明学

朱熹认为,人的理,就是人为了成为人应该遵守的法则,它是贯通万物的自然法则。

理,是从一开始就客观存在的。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堪称朱熹的最大敌手。

他批判朱熹的理气分离,主张心即理,开创了阳明学。

朱熹说悟尽天下个体的理,不仅能悟到万物共通的理,还能悟到自身的理。

王阳明就去实践,他不断思考庭院里面竹子的理,甚至为此病倒也没有发现竹子里面的理。

这让他悟到,自身的理并不存在于身外,并非竹子的理,不属于固定的自然法则,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每次对日常发生的事的自我判断就是理。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物我一体的,心与理相一致,因此我们不能模糊本心,人心中始终有理,心明便是天理,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圣人,而实践心中的理,就会产生善。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1/371.html



上一篇:铜仁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获奖成
下一篇:2020年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