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西方哲学思考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出游意愿强烈,国内出游人数更是屡创新高,河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的旅游业也呈现游客日益增长的良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出游意愿强烈,国内出游人数更是屡创新高,河南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的旅游业也呈现游客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仔细观察变会发现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旅游资源营销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品牌、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国家和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旅游吸引力不强,旅游文化挖掘不深;部分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交通与旅游景区交通对接不够充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等等,这些潜在问题都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才有利于河南省建成旅游强省,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显优势。河南旅游发展中的这些具体的问题其实都能够在哲学中找到根源,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西方哲学中的辩证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予以指导。

本文正是在解读河南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河南省哲学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视角看待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一个新颖的视角,从哲学的高度、矛盾论的观点探究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乱象,并以焦作云台山为正面案例,以新乡郭亮村为反面案例进行分析,为河南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河南旅游业研究综述

很多学者都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观点建议。河南省的旅游业在日积月累的打磨中,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一定的基础,但是河南在可持续发展探索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旅游产品单一,管理体系不完善等[1]。也有学者从供需角度分析,认为河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供给抑制、供给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关注旅游顶层设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2]。从区域范围来看,河南省旅游业可依托省内“核环式”区域发展格局结合中部旅游圈其他五省形成区域高端合作[3]。从市场角度看,河南省旅游业注重入境旅游市场能够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河南是农业大省,可通过融合农业和休闲业来助力旅游业发展[4]。

(二)中西方哲学角度下的旅游发展

哲学通常有两大基本功能: 一是有助于正确分析事物变化,二是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立足于哲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旅游。无论是曹诗图在《旅游哲学引论》中从哲学层面对旅游问题进行的初步探讨,还是杨振之试图以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来重新诠释旅游本质[5]的努力,以及近几年就旅游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和概念界定等方面不时展开的某些思辨性讨论,都足以显示出中国旅游学术界对旅游研究中哲学问题的日益关切和持续探寻[6]。这种哲学气象显示出一种趋势,即我国的旅游研究已经开始摆脱20 世纪80 年代之后单一的经济管理视角,正试图建立起一个以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核心、包容科学与哲学知识,并同时体现知识类型上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旅游知识体系。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旅游业界相关指导思想和核心观念的具体体现。因此采用哲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来指导旅游规划能够很大程度上杜绝旅游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无论是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哲学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都强调人与自然与环境地位平等,人类发展规律需同时体现对自然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塑造人类宜居环境[5]。

就科学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为人类源于自然,对自然有依赖性,但人在实践活动中更有主观能动性。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实际上是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先声。多年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靠理性分析指导旅游开发与规划,而更多地具有审美意味的哲学思想应当更多地被应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当中去。就哲学方面来看,西方哲学侧重于理性分析,包含科学的理性思维,而东方哲学看中“应变”的智慧,更多地包含柔性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在旅游业表现在去旅游地寻找回归灵魂的超脱美。杨振之认为旅游就是“诗意地栖居”,这更贴近东方哲学中的审美意味[4]。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525/911.html



上一篇:我国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哲学教育研究以酒店
下一篇:青年马克思内涵的经济学价值追求经济学到哲学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