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访全国著名中医哲学研究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JUNL NIG IEST M(CA INE)l1 o. a.0ORAONJNUVRIYOTSILSECV.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JUNL  NIG IEST  M(CA INE)l1 o. a.0ORAONJNUVRIYOTSILSECV.3N1Mr22櫸毼FANFCOCo1·1·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中医文化系列访谈·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毼毼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访全国著名中医哲学研究专家刘长林研究员—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 204)106中图号:20R-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932(020-01010-2221)100-8  刘长林,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620年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02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哲学,中在中国传统科学观、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对医方法论等学术领域造诣颇深,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前途与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主要著作有《、中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国系统思维》《国象科学观——易、与兵、、中—道医》。笔者:近百年来,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走向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医界。从中医存废之争到从结的中医科学化的努力,中西医“而未合”困惑到“的中中医现代化悖论”提出,医学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困境。您长期从事中医哲学研究,在您看来,中医学走出困境的关键在哪?刘长林:我一直认为,当前中医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医学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是我们的科学观有问题,要调正,要突破。自须须许鸦14年至今,多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片战80是争的失败是中国文化的失败,中国传统科学落后的结果,甚至根本否认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不而力主全盘西化。只承认西医是科学,知道中医学是与西医和西方科学本质不同而有自己中特殊的发展道路的另一类科学。因此,医学要走出困境,关键要破除对西方科学的迷信,打破科学一元论的束缚,树立科学多元论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划清中医与西医的界限,才能正中确理解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医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笔者:文而在许多人看来,化是多元的,科而学是一元的。因为科学是为了求得真理,任何领域,真科任何问题,理只有一个。所以,学无国界。您为什么说科学是多元的?刘长林:科学一元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科是把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学与科学形态混为一谈,并只承认一种或一类科学方法,一种或然一类科学形态,后用他们所承认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来定义“科学”。是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世界的认识,获得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及经以过这样的认识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科学以及一切文化门类都应当用“做什么”而不可用“,怎么做”来加以界定。科长时期以来,学概念被一些西方的科学甚哲学家弄得极端复杂,至玄而又玄。他们按照西方科学走过的道路和现代科学的模式,对怎样做才算科学提出了很多规定,必须采用如推封闭式的实验方法、演的逻辑方法并能以数等学的方式表述,等。他们将某种具体的科学其方法和路径作为是不是科学的必要条件,结收稿日期:020-6修稿日期:020-721-11;21-22作者简介:16-,江苏南京人,张宗明(96)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2·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果是以崇尚科学的名义给科学套上枷锁。因定了科学与文化的多元性。为,无多任何科学方法,论它们多么有效,么精笔者:在您看来,科学和文化与主体的选择美,相有它们永远是具体的,对的,限的。而世有密切关系,以是多元的。中西方文化与科所界是无限的,认识应当不断超越。从学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主体选择的层现实世界具有无限的多样性、面性和可角度,您认为二者的根本分野在哪里?能性。人究竟能从认识对象那里获取何种信刘长林:就我的观察,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最息,与认识主体所应用的工具——概念体系、—参重要的是时空选择。时空选择是决定科学和文由照系统和观察手段密切相关,此也就规定了中化形态的原始出发点,西科学和文化的根本所产生的科学-文化体系会有何种形态。世界分野正在于时空选择的不同。发源于古希腊、而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自己是有具罗马的西方文化,有明显的以空间为本位的限的,我所以不是它提供什么,们就反映什么,特征;长则诞生于黄河、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具而是我们选择什么,它就向我们提供什么。有突出的以时间为本位的特征。这是对人类生一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认识方法,切科学活影响最大的两类文化。一方法都有条件性和局限性,切认识手段只与空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间世界存在的某个层面、个特殊领域发生对应某体现事物存在的广延性、并立性,时间体现事物关系。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变存在的过程性、易性。一方面时空统一不可而的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不能进分割,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入其他层面或领域。因此,西方方法把握的用对各有自己的独立意义的方面,于事物的存在知艺宗不世界(识、术、教)可能是全部世界,只起着不同的作用。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层面,而世界有无数可能时空并重,同等顾及这两个方面,而必定有的部分,无数的层面。这就决定了西方的方法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方的科学与文化不可西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能是唯一的科学与文化。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即认识客体的运动形式的不同,认识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学科的分类,如物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等。同时还要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看到,同一认识领域(学科)具有不同的层面,如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同一事物的物质实体构成和自然整体关系,就主,或空时间为辅;以时间为主,间为辅。这两属于不同的层面。因此,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而种做法只能分别进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认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法和不同的知识体系。中识过程之中。医、西医都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和调控对象,却形正是这两类时空选择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主这成了迥然不同的医学模式,一无可辩驳的事决体与客体的耦合关系,定认识和实践朝两个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对同一领域(学科)不同层不同方向发展。于是人类文化分成了两大源面的认识,决定了科学的多元。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本位,科学一元论者认为对同一领域(学科)只能西秉持天人合一;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实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知识体系,际上是否认实间为本位,行主客对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了事物存在层面的多样性和认识取向的多种可就与发展,产生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这能性,与世界具有无限性和复杂性的观点相称的文化形态。悖,也与认识主体对于信息具有选择性相悖。笔者:以中国传统科学关注时间,象为本;世界层面的无限性与认识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决西方科学关注空间,以体为本。在您看来,关注张宗明: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第1期·3·空间是否必然导致对现象的忽视?刘长林:是。西方传统以空间为本位认识世界。空间可以分割、立,且只有分割、并而并立,才能显示空间的特性。因此,他们采取主客把对立的方式,对象首先看作是一个空间的存在。作为空间存在,事物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事物的部分决定事物的整体。所以认识事物就会以分解、还原为基本方法,也就必然会主张透过现象,到现象背后去寻找本质。因为现象属而于事物的整体层面,且是自然的整体层面。就所谓透过现象,是排除和避开现象中纷繁复将杂和随机偶然的联系,瞬时变化的联系加以拨离或固定,中提取出某些稳定和人们关注从的要素,非的在加以控制(自然状态)条件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必然性。对于一般自然科学,所谓现象背后的本质,主要表现为一定性质也的物质实体和实体关系,就是事物的物质构成,事物的物质基础。本透过现象寻找“质”尽管也需要研究现,象,但现象只是把握本质的中介。在认识过程中,现象要根据主体的需要接受一定的处置,而寻找现象后面的本质才是目的。因此,象在现现认识过程中会遭到破坏,象本身不被认为有独立意义。依照这种观点和做法,象是不重现要的,不过是事物本质的外部呈现,对事物没有决定作用。也其结果是找到本质却丢失了现象,就是丢失了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由于自然整体层复面的联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杂性和瞬时变动性,被就所以自然整体一旦被切割、还原,永远也不可能再通过综合而复原。这就是说,以空间为本位看世界,用主客对立的方式,用还原论的方法,现象就会被忽视,被丢失。笔者:现从西方认识观念看:象是表面的、变动的、不确定的,而本质是内在的、必然的、确定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来认识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只是本质的表现,是实现体被动的附属的存在。在您看来,象与实体是怎样的关系?现象本身有没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刘长林:现其实,象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也不是实体的附属物,不完全由实体所决定。是现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事物自然整体关系的直接呈现,是自然整体的组成部分,对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有积极能动的作用。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所以,何整体关系都具有一定任都对发的独立意义,会对其局部,事物本身,挥某种积极能动的独立作用。过去,人们习惯于将现象视为实体的外在表现,实际是很片面的。得出这样的看法,是因只为我们的眼睛只盯住了实体,局限在实体的任范围之内。从根本上说,何事物存在于宇宙之中,都与整个宇宙发生联系。因此,事物如何运动,如何呈现,并不完全取决于支撑事物的实体,同时还取决于事物与外部广大领域的联系,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人身十二经脉和周身气血的运行,就不仅由人的形体本身决定,昼它们同时还受制于日月星辰,夜四时。另一支尤方面,撑事物的实体,其是复杂事物的实体,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远远不能完全由构成整体的部分说明。事物自身整体关系的表现和事物外部整体关系的表现,这两个方面整合起来,才构成事物的现象层面,即自然整体层面。可见,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不仅仅是事物自身的整体,它同时还是宇宙整体在事物身上的“折射”。所以,在现象与支撑现象的实体之间,现象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之间,原来隔着悠远的距离。而这也就是现象具有独立意义的根源。笔者:科学是研究与揭示规律的。既然现象本身具有独立意义,世界和万物的自然整是那现体层面,么,象本身是不是也存在着规律性?刘长林:现象作为世界和万物的自然整体层面,当然也存在着规律性。以空间为本位,到现象背后去寻找本质,这一扇科学的大门已被西方科学打开。但是这不是科学的唯一的大门,至少还有另外一扇大门,研那就是以时间为本位,究世界的自然整体层面,探索现象本身的规律。·4·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是现象既然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事物笔者:现象与实体层面的确均存在规律,那那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么就应当也存在么这两种规律在形态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规律,也受规律支配。否则,世界将分为截然不刘长林:现象背后的规律,即实体层面的规同的两半,一半有规律,一半无规律。这便会出即律是在严格控制或单一条件下,排除了原始即现一个问题,有规律的一半与没有规律的一偶事复杂性和随机、然性之后,物所呈现的规半如何发生联系?如何衔接?那是不可思议律。故不仅其内涵的规定性严格精准,具体其的。应当肯定,世界是统一的,一切运动形式和的表现形式也是唯一的。只要满足它所需要的存在层面皆有规律。它一定条件,就会以唯一的形式精准地显示出《内经》和中医学所揭示的众多规律已经证来。而要想让它发生效能,必须严格满足它也在明了这一点。世界各民族的早期阶段,日常所需要的条件。生活中,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都或多或少总是现象本身的规律,事物在彻底开放的原结了一些现象层面的规律。在现代科学中,如其始整体状态下的规律,内涵的规定性同样严气象科学、地震预测、灾害学、地质学、生物进化格而毫不模糊,但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够论、金融及其他风险对策等许多领域,也自觉或以容纳一定范围内的无限多种的随机变动,至不自觉地包含着一些现象层面规律的研究,因可以统摄个体的差异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故不为在这些领域,能对认识对象进行完全有效无穷多样。然而,其具体显示无论怎样多变,绝控制。不会越出规律所规定的范围。此种情形系由现要需要说明的是,将规律和规律的具体形象层面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易性所决定,也正态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不可混淆,这个问题与现是现象规律形态特殊性之所在。可见,象层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直接相关。那些坚持把科面的规律仍然具备重复性、遍性和必然性这普科学方法、学形态与科学概念捆绑在一起的学些作为规律的基本特征。者,往往也把规律和规律的具体形态铸为一体,现除此之外,象规律与实体规律还明显具不只承认一种形态的规律是规律,承认其他形有如下不同特点:态的规律也是规律。首先,现象规律不能以控制边界条件的实是将规律与规律形态分离开来的依据,世也验方法获得。即使对象能够被控制,不得那不界有无穷多的领域和层面,同的领域和层面样做,因为那样就失去了自然状态,不再是象科因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不同的特质,而其规律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万不可将某一领域、某其次,许多现象规律不能或难于用精确的去一层面的规律形态作为一切规律的标准,衡因数学公式表达,为现象规律要对随机偶然因以量和规范世界,判定其他领域和层面有没有素和现象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性作出相应容规律,应当有什么样的规律。如果只承认一种纳和描述,这是数学所不能或暂时不能做到的。势规律形态而否认其他,必要把认识限制在某再次,现象规律无疑具有可重复性,但它的一特定的范围,实际是束缚了人类自己。而重复性多是性质上的重复,不一定是量的重但是,无论是哪一领域、哪一种运动形式的复。规律,也无论是现象背后还是现象本身的规律,还有,现象层面的规律既严格又灵活,具有所有的规律,都必须具备一切规律的基本特质,“的因知易行难”特点,为每一次应用都面临着普这就是联系的重复性、遍性和必然性。不过都需无限多种的可能,必须创造,要智慧和悟不仅此而已,可再附加其他。因为只要是这样阴表寒性。如中医的八纲辨证:阳、里、热、虚一就的联系,旦被人们掌握,可以用来指导实这实,8种证候的规定是十分明确的,但每一种践,获得相应的预期效果。实证候的具体表现却千差万别。可见,体层面张宗明: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第1期·5·的规律是一定领域中有严格条件限定的规律,现象层面的规律是一定领域中无任何条件限定的规律。这两种规律对于人类的实践都有用,不应只承认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中国传统认识我主要是寻找现象层面的规律,们姑且称之为象科学。笔者:既然中国传统主要是寻找现象层面的规律,那么,中医学是如何通过象来认识生命与疾病,从而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呢?中以、道刘长林:医学是依“时为正”“法自和“的然”立象尽意”原则来构建理论体系的。中医学无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临床治疗上,着重把人身看作一个自然之象的流程,也就决这定了中医学必定以自然生活着的人为认识对象。中气是中医学本原,医学以气为基础建立其象”藏象经络学说,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中医之象主要是指人作为自然生命的整体显露于外和所感受到的功能动态过程,人身上下表是里内外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表现。象的实质是气,是气妙化万物的呈现。北宋张载:凡可状,“皆皆(正皆有也。凡有,象也。凡象,气也”《蒙象·乾称》。可见,是介乎气和形体之间的存)在,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自然整体显现。规阴阳五行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定与制导着中医学的走向。《内经》以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本。其《素问》第五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此篇之篇名及其论述告诉我们,阳直,阴是接与现象相对应,对现象本身的概括。就是说,它不阴阳表达的是象,作为最高的概括,是抽象的概括,而是不离开象的概括。《尚书·洪说:水曰润下,范》“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可见,”五行也是象而不是体。中象”医学所探索的是关于人身生命之“的规律。其阴阳五行应用于中医学,内容正是关于人身即象”自然整体功能关系的规律,“的规律。中医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就是说必须,而在人身自然整体功能关系上找到根据,这些象”关系又都是通过“表现出来。医家正是要根象”来据人身所呈现的“,作阴阳状态即人身自然整体关系的判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主要特征。中医之“证”象”属于“的范畴,作为整体机能反应,主要指的是人之生命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的自然整体关系状态。它是人身病理变化不同阶段的整体表现,解而不具有或仅局部具有空间定位(剖学)的性质。它所要把握的主要不在于机体的器官而实体,在于人身作为活的自然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另外,还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它义和关键作用。笔者:中方作为象科学,医在认识论、法论上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有哪些优越性?刘长林:西医学作为西方科学的一个分支,主同样以空间为本位,要采用抽象方法和分析还原方法,注重对人体物质构成的研究。因此,不生在认识过程中,得不把生命的丰富性、动性、将充整体性舍弃,复杂奇妙、满个性的生命整体简化为实体单元和枯固的一般。西医学像整个西方科学一样,长于把握静态的类别,难于把握动态的个别。它可能精确诊断某一类病,但指明其有形的病原体和病灶,不能确切了解患者个体的特殊性,能说明其生命整体运化不的不适和损伤。中重作为象科学,医以时间为本位,视对象”主“的研究,要采用意象思维方法。何为意在象思维?简要地说,彻底开放而不破坏事物对之自然整体的前提下,事物进行不离开现象的概括,探索其现象层面,即自然整体层面规律的思维,即为意象思维。意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对现象做定格、分割和抽取,而是要尽量保持现象的本始性、丰富性和流动性。它不是要到现象的背后去寻找稳定性和而规律,是要在现象本身之中找到稳定性和规律。它也对事物进行概括,发现事物的普遍性,仍但始终不离开现象层面。概括的结果,以象”“的形式出现。意象思维的方法,不做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对切,在认识过程中能够以简驭繁,保存完不使现象的丰富性、整性,做任何破坏,经过象”囊辨析而被确认之“,括关乎患者疾病的全·6·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变象”部要素、量和参数。“的这种能够反映全认出了质疑,为现代医学也强调整体观。您认是部相关要素的功能,由人的生命机体自己作为这两种整体观有区别吗?出的。因此,医辨证(象”论治能够把类别中“)刘长林:说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没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常时和瞬时很好地结合起错,但仅说到这里并不到位。西医也有其整体来,做到全面把握,有可能将原本的复杂性当作观,要区别开来就要对整体观、对不同的整体概原本的复杂性来处理。这就是中医的整体性治念做分析。是疗,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副作用减少看经典西医曾把人看作器官的组合,作细到最低限度的重要原因。胞的联合体,其人体模型是简单和机械的整体。这一点具有哲学认识论和一般科学方法论并现代西医提出神经体液调节,从分子水平观的巨大意义。其优点在于:甚察遗传基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注意到自“要体”首先,象”比“敏感。疾病的形成一然和社会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尽尚般具有一个过程。病邪刚客于身,未成病即但管西医整体观的水平不断上升,至今基本上可见于“。故辨证论治可提前发现不适,象”做仍是以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为基础来理解人的能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够体现中医治未病的巨整体,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还原论的影响。因此,大优势。而形体性的诊断治疗,般只看重物一广的西医学的人体模型本质上是物理(义)整质构成方面的变化,可是物质构成发生异常时,体、是经实体的整体,以空间为本位、过分解后则病已成,患已深。的合成整体。“要比“丰富。人是生物机体、其次,象”体”中医理论从一开始就以自然生活着的整体心灵道德和审美求真的统一,是形和神的融会。主神因的人为对象,张形神合一,主形从,而它既以形体为本位的医学,放弃了生命的起着统所把握的是人之生命的自然整体层面上的规更摄作用的整体关系,难于包容人的社会道德律。就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的内容看,医学中和心理精神层面。而辨证论治,察看人的气象,的人身模型是生命的整体、气的整体,是以时间把自然地把形与神,人之生命的整体关系以及为本位、本始的自然整体。精神心理世界纳入其中。所以,医学有利于中可见,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整体观有着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本质的不同。它们所把握的是两种性质的整本“是是更为重要的是,质上,象”气,行为体,不各有自己的特殊视角和高低长短,可混过程,是生命自然整体的功能,是时间的自然突淆。现,直是活生生的,接与生命本身相通。因此,笔者:中西医研究的是同一领域不同层面象”更通过“所把握的人身规律,接近生命的本那的规律,么中西医学理论能否走向统一呢?是质。而人之形体,生命的载体。载体固然是您是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的?生命的必要条件,可或缺,可损伤,相比不不但刘长林:中医学主要研究的是现象层面的而言,统整体的生命功能永远是主导的、摄的、规律,在认识过程中,严格保持认识对象的自然原动的,形体则是从属的、被动的、后生的,是生整体状态,偏重整体决定和产生部分,部分受整对命过程的结果。事实上,形体的解析越是精体统摄,因而要从整体看部分,而不是从部分看细,距离生命的本质也就越远。那种认为生命整体。西医学主要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实体层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的说法,是还原论的观点。面,把对象看作是合成的整体,偏重部分决定整包不否认还原论对科学,括医学有不可忽视的体,整体可以用部分来说明,故主要采用还原的积极意义,但还原论无疑与生命相悖。部方法。在现实的存在过程中,分决定整体和笔者:许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整体观看成是这整体决定部分,两个反向的关系和过程同时中医理论的特色与优势。现在有人对此观点提存在。但是,观测前者时就看不清后者,观测后张宗明: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第1期·7·者时又看不清前者。方中医和西医各自遵循的认识取向,向相反,相互排斥,都以阻挡(破坏)对方的实现为自我己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们可以肯定象”体”人之生命的“与“这两个层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决定整体”和“这两种关系,客观上必畅但定相互衔接,然联通,作为认识主体的我们,却永远不能弄清其如何衔接,怎样联通。这是认识的盲区,是认识不可逾越的局限。中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国传统科学以时间为本位看事物,突出自然的、气化的、流荡的、个性的;西方科学以空间为本位看事物,强调合成的、实体的、稳定的、共性的。从本质上说,中医是时间医学,西医属于空间医学。因此,中西医的关系在深层意义上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而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是共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无论依靠何种手段都不可能将时空两个方面同时准确测定,不可能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过渡也到(另建推导出)一个方面。所以“立统一的新医学”目前只能是一种浪漫的幻想。,笔者:既然中西医学在理论上无法沟通与结合,这是否意味着,现代中医可以不用学习西医呢?刘长林:尽管中医与西医从理论上难以结合,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不能相互学习、启发与借鉴。因为人的生命其形体层面和现象层面存人在着一定的匹配性。研究表明,的自然的整体与合成的整体,两个层面之间尽管不是因这果关系,却有着某种程度的概率性的对应关系。寻找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临床。从临床角度,我赞成中西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有条件地互用。一切以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为目的。但我反对没有受过西医专门训练的同中医给病人开西药,样也反对没有受过中医专门训练的西医给病人开中药。我认为,西医的某些学术成果可以、也应当古拿来为中医学发展研究所用。我们知道,代先进的人体解剖学是藏象经络理论不可缺少的支撑。奥妙在于中医学充分利用了古代先进的却解剖学成果,没有走西医人体解剖生理学之路,升华出来的是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理论,深入走进的是人之生命的现象——自然整体层—面。历史行进到今天,如果解开这个奥妙,为什分么我们不能借助现代人体解剖学、子基因学建等,立起更为高级的藏象经络和辨证论治理论呢?依我看,来更为高级的人之生命现未同象——自然整体层面的理论,样需要更为高—级的人体物质科学作相应支撑。笔者:那中西医结合之路难以走通,么,中医现代研究是完全遵循传统研究思路还是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刘长林:我完全赞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医研究,或者说,适当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就中医学术。但要有个前提,是保持人之生命的自然整体状态。在此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可对和创造各种现代化手段,人的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发总测量和辨析,现新现象,结新规律。都这样获得的成果,属于中医学的范畴。不破这坏人之生命作为自然的整体,是坚守中医学的底线。综观中医现代化研究,多成果已经许不属于中医学的范畴了。前面提到要利用现代人体生命物质科学的知识,是有条件的,条件就经是那些知识必须接受自然整体的统摄,过自然整体的消化转型,才能为中医学所吸收,最终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人作为认识主体是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现任何人造仪器不能替代的。因此,代中医要像传统中医那样,意研究和开发人自身的感注充知能力和认识潜能,分发挥意象思维的认识作用,不断努力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笔者:前面您对意象思维的特点已经谈得您比较清楚了,是否能够再谈一谈什么是现象之间的感应关系?感应关系是否有规律可寻呢?刘长林:感应关系是现象层面存在的一种因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方式,而形成感应式同同各的规律。“声相应,气相求”物“从其,类”是意象思维揭示的一条天地万象的普遍法,各则。由于天地万象“从其类”即现象层面的,相相因同类事物会发生相应、动、招的关系,而·8·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年3月第1卷第1期213显在宇宙间,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此即感应式问实体科学解释,题在于要分清并承认有两种规律。这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天中国古人发现,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它式,各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们之间,无论有识无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体”“科学是要找出产生联系的有形物质原社会,存在着普遍性联系。其中有一类联系,具“科学则要在现象层面确认联系的方式、因;象”有相互招引、相互发动的特征,联系双方无论那找特征和状态性规律。须要明确的是,到产生动”都会引发对方回“,一方先“,报”此种联系称并联系的有形物质原因,不能完全说明和把握“感应”。现象层面该种联系的种种变化、作用和特征,更感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时空距离不能由此推出该种联系在现象层面所呈现的规的,相对独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感应关律。将这两种认识分别付诸实践,取得的效所存相前系的各方,在着某种共同性、关性,感而果也不会完全相同。而且,我们相信,现象层面后应,功因其行为方向、能性质相一致,而按照有很多联系,包括感应联系,根本不可能找到直一定的规范、律发生作用。这种感应关系具规接的有形的物质原因。这是因为整体与部分的重只就有确定性、复性,要条件具备,一定会出因总和存在差异,为世界上还有无形的存在和现。感应关系有时表现为相关性或共时性,孰由无形存在引发的联系。经络就是实例。前孰后,孰感孰应,很难区分。笔者:看来,中医的问题的确首先是科学观《周易》在和中国古代学术认为,天地万物问题,是哲学问题。上个世纪7年代您开始关0中,感应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说感应关系具有注中医哲学,后来出版了《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当普遍性,然不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会发生感的方法》最近又出版了《,中国象科学观——易、—应关系,每同而是说,一种事物都有同类,类之医》积极倡导中医哲学研究。您认为,道与兵、,间则会发生感应关系。正是由于感应是特异中医哲学研究还有什么别的重要意义吗?的,选择的,而才有事事物物的“聚”有因类和刘长林:近年来,对中医哲学感兴趣的人逐“群分”由此形成宇宙万象的一定秩序。也就,中渐多了起来。一位青年友人说,医哲学很快是说,其宇宙中有一类秩序,根源在于感应,系就会成为“学”显可。我起初有些吃惊,认真一感应性秩序。一旦发现了事物间的这种感应关想又感觉不无道理。因为中医哲学不仅关乎当系,人们就可相应地利用它们预测事物的变化,而今中医学如何健康发展,且中医哲学的突破支配事物的运动。阴阳五行关系及其大系统的将会引发一场认识论和科学观的革命。建立,就以感应关系为基础。中医藏象经络和实中医学的现代危机,际上是一场巨大的辨证论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感应关系有关。科学危机。因为,西方科学发展到今天,完全不笔者:寻找关系的实体根据与发现事物之完能解读中医学理论,全不能解释中医有效的间的感应(关是类从)系,中西医学认识生命的临床效果。这就充分显示了西方现代科学的局中两种方式。那么,医学发现的感应关系能否重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新找到实体根据呢?审视人类的认识。关于中西两条认识路线和科刘长林:众所周知,某些感应联系可以用现学多元的论点,正是由此而诞生的。代的物质科学作出解释,可用声波共振解释如发毋庸置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取得了所谓“弹弹宫而宫应,角而角动”等等。但是,,同辉煌成就,时也产生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巨至也有很多感应联系并不能,少暂时不能用物则主大负面效应。究其根源,在于它以“客对质科学解释。然而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用物质立”为认识的出发点和一切行为(下转第2页)9叶兴华,实证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医学术研究的影响 第1期等:·2·9海:上海古籍书店,93:1.182胡4中国思想史纲要:适选集·历史分册[]北京:[]M.中华书局,93:21911.覃关5李经纬,勤.于中医争取发展权斗争史实之撷[]要[]中华医史杂志,99,91:4.J.192()2与《点[]灵素商兑》群经见智录》M]周鸿飞,校.6《[.北京:学苑出版社,07.207吴鸿洲,[]颜新,走夏韵.自己的路——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思索[]上海中医药杂志,98,22:-J.193()25.8陆渊雷.[]陆氏论医集[]上海:M.陆渊雷医室,93.139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北京:苑出版社,08:M.学205.对[0恽铁樵.于统一病名建议书之商榷[]医界春1]J.秋,938)513(1:1.群福[1恽铁樵.经见智录[]福州:建科学技术出1]M.版社,06:02020.[2恽铁樵.1]药盦丛书[]铅印本.海:海商务印M.上上书馆,96.13[3恽铁樵.1]伤寒论研究[]铅印本.海:海商务M.上上印书馆,94.12[4邓铁涛.1]怎样正确认识中医[]上海中医药杂志,J.013()48.20,51:-[5吴之康,肇丰.骨折治疗中体会中西医结合1]薛从[]人民军医,999:6-6J.15()7576.h fneoPsis nTIufivAaei eerhnMdr ieiTenlec  otimo CM cdmcRsac  oenTmsY n-u,N uiEXghaWAGHi(oilSine eatet,hnhiUiesyo rdtnlCiee eiie,hnhi,023,hn)ctfiSca ecDprmnSaga nvri Taioa hnsMdcnSaga210Ciatsa n temsifni hoso etr hooh  oente,a  raASRC:oivm,soeo h otnletlcol fwsenpispynmdr mshsagetBTATPsiif uasliimato hns cdmciewihblvdol ecc  sii   azbert,n epeipc nCieeaaei rl hc eee nyh inefoivmiteelal uhadatmtdccitseoptsshrittotnfr te nweg ytm codn oepia adr psiirrsftsIpoon pcso CMt asomohrkoldessesacrigt micltnado oivm.t rfudmat nTsimil eetdnteargtno CM,eictno CMbWsenmdiesinicitrrttnoanyrfce  h boao fTliivriao fT y etr ein,ctinepeao fficefiCMads nstereo irimadmlclr,oiv a rdaydcnds CMifcnT n oo.A h s fhsois n uiuuepsiimhsgaul ele,oT  aigitctttslise eeomna pruie,huhaaei ehd mdr CMiival akdb h piotfsntinonwdvlpetlpotnistog cdmcmtoso oenT  eibymre ytemrtfhszietti egi.tsEWOD:oivKY RSpsiim;cdmcrsac;CM;wsemda ein oaetsaaei eerhTcctat eilmdiesrg(上接第8页)的基础。由主客对立产生了物质科学,人人同时也使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遭受无情的破坏。所中国式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上述西方科技的缺失,望实现人有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性的全有面提升。中医学有属于自己的特殊领域,自己的优势和广阔远景。中医学可谓象科学的代表,其意义决不限于医学。它的突破和跃升,定将推动整个象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今,人类认识的重点,正在从静态本体转向自然状态过程,从空间转向时间,从简单性上升为复杂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以及生命可科学、教生经心理学、育学、物进化论、济学、广预风在义社会学、测学、险对策等等,这些迫切需要重新建树的领域,封闭式实验方法、抽象还原方法、完全性重复等理念,已显露出巨大的局限性,而采用象科学的方法则有可能奏效。中医哲学昭示我们: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多元的。不同元的文化与科学,有其特殊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人类历史和当今实践证包明,括中医学及中医哲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科学,依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308/735.html



上一篇: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下一篇:我国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获亨利诺尔斯比彻奖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