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以西释中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评东方朔差(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著书立说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智,是保证其所论旨趣高远的重要前提。《差等》一书的作者以其固有的学科意识和独特的治学气质,提出包括

著书立说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智,是保证其所论旨趣高远的重要前提。《差等》一书的作者以其固有的学科意识和独特的治学气质,提出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术研究需要“缜密的反省”,理智地看待传统与现实、中学与西学,这在最后一章《全球化与儒家文化:一点反省》中有显明的体现。作者于注中自陈:“本文所谓反省中国传统儒家的价值,因题意的原因,笔者或会从负面的角度来做一观察,但此殊非意味着一种反传统的立场。人存有论地隶属于传统,此意伽达默尔言之甚明,只不过正如哈贝马斯所言,面对传统,人们依然必须‘设定距离’(controlled distanciation),以保持批判的态度。”(第247页)在本章中,作者基于西哲“人存有论地隶属于传统”和“设定距离”(controlled distanciation)以保持批判的论点,面对传统进行双重考虑,从“负面的角度”但非反传统的立场观察、反省中国传统儒家的价值。作者深入观察与思考当前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力主张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所造之“势”背后的“理”,在文明比较与互鉴中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有些观点与结论,中正无偏,引人深思,值得每一位学习研究传统文化者留意,如对于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惟其认识自己,克服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以获得新的生命。此认识、克服和超越的工作,实表现为麦金泰尔所谓的“由传统构成的和构成传统的”(tradition-constituted and tradition-constitutive)过程,而此一过程应当成为所谓“复兴”概念的展开过程,而“复兴”的实意与密意亦应当在此中看出。再如作者最后一章末尾提出“有待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实则章卒而显其志:“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复兴’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颇为宏大和复杂的工作。我们当然需要对传统保持敬意和了解之同情,因为我们存有论地隶属于传统;但我们也的确需要有反省自照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理智和勇气,因为对传统保持批判和反省的距离,是理性对我们的要求,同样,因为我们很清楚,面对儒家传统思想,说明(explanation)并不能代替理据(justification),假如意义之理解未能同时在有效性之证成上相对着力,那我们就会徒然落入对存有历史的空想。”(第 266页)这些宏论卓见中正不偏,直击问题病灶,开示方剂于世,在当今文化奔腾发展之长河中,此言如同一股汩汩清流,沁人心脾,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令人沉静。在论者看来,中正理性的审视明辨是每一位积极而理智地参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者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其二,规范标新。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篇章结构的设置与学术动态的梳理。首先是篇章结构的设置。本书每章的论文从标题、导言、行文至结语,都颇具匠心。包括开篇题目设定、正文开始之前中外哲人的语录、颇为讲究的导入之言,每节标题的设计、简短的结语等,都规范有致,多有特色。为了使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作者或于各章末尾撰有简短的结语,作一总结、转承,为下章铺垫;或在某些章节之首段,回顾上章,作一呼应,再开出新问题与论述。尽管作者客气而道“为使书中各章表现出某种联系和条贯,在开头部分总会有一些絮言累语为之作必要的牵连凑泊,试图周罗圆转成一前后相继、密密相涵的整体”(前言),但在承上启下、畅晓语意方面,它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次是学术动态的梳理。作者遵循学术规范,运用哲学史与文献的方法来阐发荀子思想。如第2章第2、3、4节(第25-35页),引用和检讨以往学者“对孔、孟、荀三者有关养民与教民先后轻重的相关主张,反省其长短得失,并试图从理论上说明判定教、养次序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文献的考订、校核特别是对古今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评判与借鉴,作者更是不厌其详,胪列诸家之说,并从中选择相对平正的论证作为自己论述的前提,如对“势”各种译法的简别(第98页)、对“类”的理解(第158页)、对“正理平治”一词的理解等(第181-182页),从中可见作者对某一问题学术动态的稔熟与考订相关文献的深功。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由此而来的标新也是衡量著作的重要指标。从《差等》一书来看,作者在一些学术问题上,通过规范的演绎与论证,独树风标,亦述亦作,提出独到的见解,不乏新意。如书中云荀子尊君,主要是理想意义之“君”,非现实中之君主,故与法家相区别(第60页),认为宋代张载的四为句在理绪上正乃脱胎于荀子的“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第66页)。又如作者将在研究某些命题(如“可以而不可使”)上,面对两个荀子:现实世界的荀子与理论世界的荀子(第66页)。再如作者对荀子言学的3个特点的概括,认为“学”是改变人们身份等级和愚而无知的快捷且唯一的途径;“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指导和“知”的工夫实践,而且还是一种制度安排;“学”还是人禽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准(第 69-70页)。另外,作者对孟、荀道德政治观的看法,充满辩证色彩,卓然一家之言。他认为孔孟荀皆倡德治主义,然而孟子以“仁”之直推以求政治秩序之实现与荀子以“礼”为架构以重建政治秩序,这两种看法实则蕴含着一者由道德而说政治,一者由政治而说道德;前者表现为道德化的政治,后者表现为政治化的道德(第166页)。而作者通过探讨政治与道德、德的可欲性与政的可行性、“规范的‘奠基’与‘动机’”的关系,架设和借鉴西方政治学与伦理学等理论框架,分析荀子“推恩而不理,不成仁”“礼义之谓治”“善者,正理平治也”等观点背后的政治哲学意蕴,对荀子与孟子政治道德主张之间的理绪和长短得失作了检讨、点评,亦不乏卓见,颇为精到(第190-191页),鉴于篇幅,兹不赘述。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1/0301/708.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内涵及特征
下一篇:学术信息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