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蕴(2)

来源:哲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括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在只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求对精神生活极其生存环境良好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吃的饱更要吃的好,吃的安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步,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伟大事业。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把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了战略的高度,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而长远的工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个新的重大的理论论断也指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的判断是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及我国生态文明面临的新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比如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的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不断被提及,大气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城乡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城乡环境越来越美丽,生态环境的治理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法律制度、责任追究、奖惩制度方面,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红线的划分,对环境污染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进行追责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一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大,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系统问题不是立竿见影就有成效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1]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余谋昌.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2]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余谋昌.桂海论丛.2013(01).

[3]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新的哲学和新的思维方式 [J].余谋昌.鄱阳湖学刊.2010(01).

一、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从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必须在探索和遵循规律中进行。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只有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和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实际成效,否则,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原理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丰富了我国建设强国目标,使富强、民主、文明和美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互相作用。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第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建设,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要大力实施生产技术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等战略,既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取得双赢的效果。第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二者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制度保障。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的框架,要求生态文明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和精神的动力。为此,必须树立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相吻合的生态文化观念,同时,生态文化观念也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两者相辅相成。生态文化泛指体现和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状态的各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生态博物馆、绿色建筑等;又包括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生态意识、生态思想、生态良知、生态信仰、生态价值观等;还包括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环保法律制度、绿色食品标准等。第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让人们过上满意生活,生态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保护好,人民就满意,人民参与度就高,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注入到社会建设之中,通过二者的融合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消费,实现天蓝、地绿、水净,使人民获得生态幸福。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的基本原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形成,彰显了我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十八大中我们只是参与者和贡献者,十九大之后我们除了党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还要成为引领者。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括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在只是对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求对精神生活极其生存环境良好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吃的饱更要吃的好,吃的安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文明进步,是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身和谐的伟大事业。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把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了战略的高度,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而长远的工程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个新的重大的理论论断也指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的判断是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及我国生态文明面临的新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比如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的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不断被提及,大气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城乡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城乡环境越来越美丽,生态环境的治理取得一系列的成绩。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法律制度、责任追究、奖惩制度方面,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红线的划分,对环境污染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进行追责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一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大,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其是生态系统问题不是立竿见影就有成效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参考文献[1]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余谋昌.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2]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余谋昌.桂海论丛.2013(01).[3]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新的哲学和新的思维方式 [J].余谋昌.鄱阳湖学刊.2010(01).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网址: http://www.zxyjzzs.cn/qikandaodu/2020/0919/398.html



上一篇:基于马克思人本思想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哲学
下一篇: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几点认识(下)

哲学研究投稿 | 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版面费 | 哲学研究论文发表 | 哲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哲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